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又稱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是英國議會(包括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所在地,位于英國倫敦的中心威斯敏斯特市,它坐落在泰晤士河河畔,接近于以白廳為中心的其他政府建筑物。它的西北角的鐘樓就是著名的大本鐘(大本鐘已于2012年6月,更名為“伊麗莎白塔”)。
從外表來看,其頂部冠以大量小型的塔樓,而墻體則飾以尖拱窗、優(yōu)美的浮雕和飛檐以及鑲有花邊的窗戶上的石雕飾品。在夜幕下議會大廈更顯美麗,它的眾多塔樓和針塔般的尖頂在探照燈的照射下像王冠一樣閃閃發(fā)光。
威斯敏斯特宮的主軸線上是聳立在威斯敏斯特宮入口之上的維多利亞塔(高104米)和大本鐘塔(高98米)。重量超過13噸的大鐘得名于一位叫本杰明·霍爾的公共事務大臣。有4個直徑9米的鐘盤大鐘是在著名的天文學家艾里的領(lǐng)導下建造的。當大鐘鳴響報時的時候,鐘聲通過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臺響徹四方。
維多利亞塔是進入威斯敏斯特宮的御用入口,國會開會期間塔上升起英國國旗。
國會開會前,通常要舉行傳統(tǒng)的隆重儀式。國王夫婦乘坐由八匹乳白色純種馬駕馭的金色馬車來到這里。這些馬是17世紀末奧蘭治的威廉從芬蘭引進英國的純種馬。
國王的寶座鋪有紅色天鵝絨,并飾以金絲和鉆石,放置在議會上院的高處鑲嵌有哥特式華蓋的地方。
建筑師查爾斯·柏利之所以成功地修建了威斯敏斯特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同O.佩吉恩的合作,得益于對英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鐘愛和造詣。這位優(yōu)秀的素描畫家非常喜歡中世紀的藝術(shù),他參與設計了宮中許多外圍墻壁的裝飾工作。正是由于佩吉恩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想像力的設計使威斯敏斯特宮和它的塔樓裝飾有眾多樣式獨特的石雕。佩吉恩還參與了威斯敏斯特宮的內(nèi)部裝飾。盡管有些研究者認為他在設計的某些方面有失分寸,在那里找不到單色的天花板和墻壁,到處都是雕花的人行道、華蓋、像龕,色彩明快的馬賽克拼嵌畫,大型的水彩壁畫,許多房間里鋪有黃色、天藍色和褐色地板磚。雜亂的色彩和圖案,過于復雜的細節(jié)上的裝飾使得現(xiàn)代參觀者有些眼花繚亂,但是在當時的1840年這些已經(jīng)使得那些資本主義演說家們賞心悅目了。
威斯敏斯特宮吸引人的是議會上院的內(nèi)部裝飾和舉行議會慶典的房間。用于盛大場合的王宮走廊,以及國王穿正式禮服出席盛典的房間,以及議員們交換意見和做出部分決定的等候廳都裝修得精美別致。
議會上院天花板完全被出現(xiàn)在徽章中的鳥、動物、花草等形象的浮雕像所覆蓋。墻體裝有木制墻裙浮雕,墻裙上還有6幅水彩壁畫。18位迫使國王簽署《英國自由大憲章》的勛爵們的青銅雕像則擺在窗間的像龕內(nèi),仿佛是在監(jiān)視著國王寶座頂?shù)娜A蓋,監(jiān)視著一排排的裹著鮮紅的皮革座椅,監(jiān)視著上議院議長兼大法官的羊毛口袋。
建筑重建時,查爾斯·巴里爵士的方案運用了垂直哥特風格。該風格曾在15世紀和19世紀哥德復興式建筑興起時風行一時。巴里雖然在古典建筑上見長,但卻得到了哥特風格建筑師奧古斯塔斯·普金的協(xié)助。在大火中幸免、始建于11世紀的威斯敏斯特廳也被納入了巴里的設計之中。而普金也對于工作的一些結(jié)果頗感不快,尤其是巴里在設計上的對稱化布局;他對此有過經(jīng)典的評述:“先生,全是希臘的,都鐸細節(jié)長在了雅典風格上?!?/p>
①石料
威斯敏斯特宮外面的石料取自南約克郡小鎮(zhèn)阿斯頓的采石場,采用沙色鎂質(zhì)石灰?guī)r。然而污染和石料低品質(zhì)卻導致了石料的剝離和崩壞。雖然早在1849年就已發(fā)現(xiàn)這些缺陷,然而截至19世紀結(jié)束,都未有任何舉措。直到1910年代,才確定一些石料需要得到更換。
1928年,拉特蘭產(chǎn)蜜色石灰?guī)r被視為崩壞石料替代品。更換工程始于1930年代,完工于1950年代,期間由于受二戰(zhàn)影響而一度停工。而到了1960年代,長期的污染再次造成了損害。1981年,一項針對外觀和高塔的保護修復項目開始實施,1994年完工。內(nèi)部庭院的修復將會持續(xù)到2010年左右。
②維多利亞塔和大本鐘
查爾斯·巴里爵士的威斯敏斯特宮設計包括了數(shù)座塔樓。較高的當屬西南廣場的維多利亞塔,達到了98.5米。以重修時期的女王維多利亞命名,今天成為了國會檔案館。其頂部有金屬旗桿,王室列席時懸掛皇家旗或在平時懸掛英國國旗。塔基部分是皇家專屬通道,用于保障國會開幕大典或是其他官方慶典時期皇室成員的進出。
穿過宮殿中部,很快就能抵達中央廳,它是中部一座高91.4米(300英尺)的八角形塔樓,也是威斯敏斯特宮三座主要塔樓中較矮的一座。不同于另外兩座,中央塔樓具有擁有一座尖頂,被設計成高層進氣口。
宮殿東北角就是威斯敏斯特宮鐘塔,高96.3米(316英尺)。普金為鐘樓的繪圖是他為巴里所作的一項工作。鐘樓頂部的鐘房是一座巨大的矩形四面時鐘,同樣也有普金設計。鐘樓擁有5座時鐘,每過一刻都會報時。有名的一座為大本鐘,每過一小時擊打一次。它也是英格蘭第三重量的鐘表,重達13.8噸。盡管“大本”原指該鐘表本身,今天已經(jīng)被人們習慣用來稱呼整座塔樓。
另外的圣斯蒂芬塔是一座小型塔樓,位于宮殿前端,威斯敏斯特廳和舊宮院間,它的基座囊括了進入下院的主要通道——為人們所熟知的“圣斯蒂芬通道”。其他的塔樓包括有北端的議長塔(Speaker's)和南端的大臣塔(Chancellor's)。分別以重修時下院議長和上院大法官命名。
③平面設置
威斯特敏斯特宮有若干小型花園環(huán)繞其間。位于宮殿南側(cè)河畔的維多利亞塔花園作為公園對公眾開放。黑杖侍衛(wèi)花園(因黑杖侍衛(wèi)辦公室而命名)緊挨公園,作為專用通道使用。大廈前的舊宮院(Old Palace Yard)前有混凝土堆砌的安保屏障??藗愅柧G地、新宮院(北部)和議長綠地(宮殿正北)均為內(nèi)部場地,不對外開放。上議院的另一側(cè)為克林格綠地(College Green,一塊小型三角形綠地,通常用于對政要的電視采訪)。
宮殿包括約1,100個獨立房間、100座樓梯和4.8公里(3英里)長的走廊。大廈分為四層,首層有辦公室、餐廳和雅座間。二層為宮殿主要廳室,如議會廳、議會休息室和圖書廳。更衣室(Robing Room)、皇家畫廊(Royal Gallery)、王子廳(Prince's Chamber)、上議院(Lords Chamber)、貴族廳(Peers' Lobby)、中央室(Central Lobby)、議員堂(Members' Lobby)和下議院(Commons Chamber)在該層從南向北依次呈直線分布(威斯敏斯特廳位于下議院末端的另外一側(cè))。頂部兩層為委員房間和辦公室。
①上議院廳
上議院廳位于威斯敏斯特宮南側(cè)。這間裝修豪華的房間呈13.7m×24.4米 (45x80尺)的矩形。同大廈中其他部分類似,該廳座椅也為紅色。廳內(nèi)上方四壁由彩色玻璃和六幅體現(xiàn)宗教寓意、騎士風格和法律意義的壁畫所裝飾。
廳內(nèi)南端為金黃色御座和華蓋;盡管理論上國王或女王可以在任何時期前來就坐,但長期以來國王或女王只是在議會開幕式上列席。其他王室成員列席會議時會在御座旁就坐。御座前方為上院議長席(Woolsack),為一個無靠背、填滿羊毛的紅色軟席(反映著英國羊毛貿(mào)易的重要性)。上院議長席被用來主持廳內(nèi)會議(2006年后為上議院議長 ,但一直由大法官或代理人執(zhí)行)。象征著皇室權(quán)威的權(quán)杖置于議長席后方。議長系前方為仲裁席,一個稍大的紅色軟席,為議會開幕典禮時常任高級法官(Law Lords)的席位,中庭方桌為記錄文員列席位。
上議院議員在廳內(nèi)三面環(huán)形紅色長凳上列席會議。議長右側(cè)為神職席位,左側(cè)為世俗席位。神職議員(英國國教會的大主教和主教) 在神職席位就坐。世俗貴族(貴族)根據(jù)黨派就坐:執(zhí)政黨在靠近神職人員一側(cè)就坐,反對黨在世俗世俗席位就坐。一些無黨派貴族在位于中間的議長席對面就坐,他們就是所謂的“中立議員”(cross-benchers)
上議院廳是許多重要儀式的舉辦地,其中較為重要的莫過于每年議會召開前的國會開幕大典儀式。女王會在御座發(fā)表御前宣言(Speech from the Throne),為隨后召開的議會勾勒立法議程愿景。下院議員不會進入上院辯論層,相反會在上院更高一層的雅座中觀看觀看整個過程。同樣的儀式會在議會閉幕時進行,但是女王并不一定會列席,常由君主委員會代表出席。
②國會下院
威斯敏斯特宮北端為下議院廳所在地;重新啟用于1950年,此前維多利亞廳在二戰(zhàn)中毀于1941年倫敦大轟炸,并在建筑師賈萊斯·吉爾伯特·斯科特努力下重建。該廳為14×20.7m 的矩形,并且比起上院廳要簡樸許多;議員長凳和該廳中的其他布置都為綠色涂裝;下院成員也不允許前往上院紅色長凳上就坐。英聯(lián)邦的其他一些成員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同英聯(lián)邦相似的上下院廳設置。
廳內(nèi)北端的下院議長座席是一個復制品,原版為澳大利亞議會開幕慶典后下院所贈。議長席前是辦公席,記錄文員在此就坐,并且放置下院權(quán)杖。公文遞送盒由新西蘭贈送,常在質(zhì)詢會和演講時置于下議院議員 (MPs)席前。兩排綠色席位相對排開,執(zhí)政黨席位于議長的右側(cè),反對黨席在另一側(cè),該廳中不設中間席位。該廳相應要小一些,只能容納646位議員中的427位列席。——只在“首相的問題”和主要辯論會期間,議員們將會擠滿該廳。
傳統(tǒng)上,君主不會進入下院廳。上一次發(fā)生這種情況是在1642年,查理一世以重大叛國為由進入廳搜捕五位議員,但當他詢問議長威廉·倫索爾(William Lenthall)那五位議員的去向時,倫索爾回答了流傳后世的一句話:“尊敬的國王陛下,我既無眼睛可看,也無舌頭可說,下院指引著我,我是這兒的仆從。”
在地板中央有兩排相距2.5米的紅線,傳說是為了正好超過兩柄劍的長度。此舉是為了避免下院的辯論演變?yōu)闆_突。今天在下院辯發(fā)言時兩方議員不得超越該線。若有議員在發(fā)言時越過改線,將會遭到對方的斥責。這可能也是英文用語“to toe the line”(即“循規(guī)蹈矩”)的出處。
③威斯敏斯特廳
威斯敏斯特廳,威斯敏斯特宮現(xiàn)存較為古老部分,始建于1097年,時為歐洲較為大的廳室,后來逐漸被巴黎古監(jiān)獄(1301-6)和同時期的帕多瓦廳超越。該廳較早的修整可以上溯至1245年亨利三世時期,但過了一個世紀到理查時期才算告終。據(jù)推測,頂棚最初可能由臺柱支撐,形成三條走廊。而到了理查二世時期,經(jīng)過皇家工匠休·赫蘭德(Hugh Herland,中世紀“杰出木結(jié)構(gòu)建筑師”)的精心設置,臺柱被懸臂托梁頂棚(hammerbeam roof)所替代,開始的三條走廊變成了開放廳,在末端設置了講臺。理查時期的另一位建筑師亨利·耶維爾(Henry Yevele)重新修整了墻面,使用了15座人身大小的國王雕像放置在壁龕。
威斯敏斯特廳是中世紀英格蘭屋頂凈跨較大的建筑,長73.2米,跨度20.7米。盡管英國埃塞克斯有著關(guān)于櫟木來自埃塞克斯郡桑德西(Thundersley)鎮(zhèn)的傳說,但現(xiàn)有資料顯示,在1395年頂棚木結(jié)構(gòu)在倫敦西南56公里的薩里郡的法納姆(Farnham)完工。 資料顯示,在將木結(jié)構(gòu)運抵威斯特敏斯特的過程中,曾動用了大量的貨車和駁船。
威斯敏斯特廳有諸多用途。歷史主要用于重要司法運行,英國較為重要的三個法庭——王座法庭(Court of King's Bench)、民訴法院(Court of Common Pleas)和大法官法院(Court of Chancery)曾在此設置。1875年,三院合為最高法院 (High Court of Justice) ,并繼續(xù)在此開庭一直持續(xù)至1882年遷入皇家法院(Royal Courts of Justice)為止。除過法庭運行,威斯敏斯特廳也用與重大審判,包括:英國內(nèi)戰(zhàn)后對查理一世的彈劾和國家審判、威廉·華萊士、托馬斯·莫爾、約翰·費舍爾、蓋伊·??怂?、第一任愛爾蘭總督托馬斯·溫特沃斯(Earl of Strafford)、1715年蘇格蘭叛亂和1745年起義以及沃倫·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等案件的審判。
威斯敏斯特廳同樣也用于重大儀式。從12世紀到19世紀,王室加冕禮一直在此舉行,1821年喬治四世加冕禮成為在此舉行的最后一屆加冕禮。他的繼任者威廉四世認為花費過高而取消了在此舉辦的加冕禮。此外,該廳也用于國葬前追悼會的遺體陳列。該規(guī)格一般用于君主過世,20世紀英國歷史只有弗雷德里克·羅伯茨,第一代羅伯茨伯爵(1914)、溫斯頓·丘吉爾(1965)、伊麗莎白·鮑斯-萊昂(2002(這位是王太后))兩位非皇室成員受此殊榮。
兩院會在一些重大公眾慶典時隨君主列席,如伊麗莎白二世登基二十五(1977)和五十周年慶典(2002)、光榮革命300周年(1988)以及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50周年慶典。
④其他廳室
宮殿二層有幾間重要房間。南端是更衣室,每逢議會開幕典禮,元首會在此披上圣袍,帶上帝國皇冠。更衣室內(nèi)威廉·戴斯的畫作訴說著從亞瑟王時代以來的傳奇。緊挨更衣室的是皇家畫廊,有時提供給將要在兩院發(fā)表演講的外國要人使用。墻面由丹尼爾·麥克利斯的名畫《尼爾森之死》和《威靈頓公爵與馮·布呂歇爾會面》所裝飾。
上院廳南側(cè)緊挨的是王子廳,該廳是為王室成員提供的小型接待室,墻面上是由理查德·布切特和他的學徒們所繪、反映都鐸王朝的油畫,此外還有一座維多利亞女王的大理石雕像。上院廳北端則緊挨著貴族廳,上院議員們與會期間會在此討論議題,磋商事宜。
威斯敏斯特宮中心就是八角中央廳,它緊靠貴族廳,是中央塔樓的基座。廳內(nèi)嵌有馬賽克的雕塑展示著聯(lián)合王國各組成王國的守護圣徒:英格蘭的圣喬治、蘇格蘭的圣安德烈、威爾士的圣戴維以及愛爾蘭的圣博德。選民可以在此會見下議院議員。通過中央廳,挨著下議院廳的就是議員堂,下院議員與會期間會在此磋商事宜。該屋內(nèi)陳列著數(shù)位首相的塑像,如大衛(wèi)·勞合·喬治、溫斯頓·丘吉爾、克萊門特·艾德禮和瑪格利特·撒切爾。
河岸一側(cè)樓內(nèi)分別為上院和下院的圖書館。威斯特敏斯特宮同樣也囊括了兩院總管的辦公室。上院議長和下院議長辦公室分別在上下院各自兩端,與會時議長會從各自方向前往兩院議會廳。
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浪漫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筑中第一個哥特復興杰作,是當時整個浪漫主義建筑興盛時期的標志。整體造型和諧融合,充分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建筑風格的豐富情感。其平面沿泰晤士河南北向展開,人口位于西側(cè)。特別是它沿泰晤士河的立面,平穩(wěn)中有變化,協(xié)調(diào)中有對比,形成了統(tǒng)一而又豐富的形象,是維多利亞哥特式的典型表現(xiàn),流露出浪漫主義建筑的復雜心理和豐富的情感。其內(nèi)部一方面以帕金設計的裝飾和陳設而聞名,另一方面也以珍藏有大量的壁畫、繪畫、雕塑等藝術(shù)品而著稱,被人們譽為“幕后藝術(shù)博物館”,作品水平甚高。威斯敏斯特宮作為全世界較大的哥特式建筑物,從威斯敏斯特橋或泰晤士河對岸觀賞,其鬼斧神工之勢使人贊嘆不已。
1045年至1050年,國王圣愛德華建立了威斯敏斯特宮;
中世紀時期,由于該建筑地理位置獨特,成為了當時戰(zhàn)略要地;
1295年,英國國會在此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議——模范議會;
1530年,該建筑被英國國會作為法庭使用;
1799年~1801年,該建筑大幅改建;
1834年10月16日,宮殿因一個爐子點燃了上院的鑲板,從而發(fā)生火災;
火災后,皇家委員會擬化重建事宜,方案云集;
1835年,皇家委員會在研究了97個競爭方案后,選擇了查爾斯·巴里的哥特式方案;
1840年,奠基儀式啟動;
1847年~1858年,威斯敏斯特宮完工,查爾斯·巴里也在此期間被授予騎士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威斯敏斯特宮遭到過14次炸彈襲擊,最嚴重的一次發(fā)生在公元1941年5月10日,下院遭到摧毀,3人遇難;
1950年,在賈萊斯·吉爾伯特·斯科特的主持下完成宮殿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