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s)中國境內(nèi)稱雅魯藏布江(Ya-lu-tsang-pu Chiang或Yarlung Zangbo Jiang);藏語作Tsang-Po,孟加拉境內(nèi)稱賈木納河(Jamuna)。
中亞和南亞地區(qū)的主要河流,從它在中國西藏境內(nèi)喜馬拉雅山的發(fā)源地到它與恒河交會處全長約為2,900公里(1,800哩),兩河混合注入孟加拉灣。沿途流經(jīng)中國西藏自治區(qū)、印度阿薩姆邦以及孟加拉。它被藏民稱為藏布江,被漢人稱為雅魯藏布江,被印度人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被孟加拉人民稱為亞穆納河。該河大部河段可以作為內(nèi)陸重要水路;然而,西藏山區(qū)與印度平原之間不可通航。該河下游河段既是創(chuàng)造者又是毀滅者——沉淀下大量肥沃的沖積土,但也造成災(zāi)難性的頻繁的洪水。
雅魯藏布江在巴昔卡出中國國境后,在老薩地亞(Sadiya)城西北進(jìn)入印度阿薩姆邦。該河段稱為迪漢(Diheng)河。在薩地亞城與迪班(Dibaing)河、盧希(Luhit)河匯合后始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然后自東向西(略偏南)流,處在印度阿薩姆邦內(nèi),至圖布爾附近轉(zhuǎn)為向南流,然后進(jìn)入印、孟邊境和孟加拉國境內(nèi),在戈阿隆多與恒河匯合。
迪漢河出口,年徑流量約2000億立方米,布拉馬普特拉河全長約1000公里,其中印度阿薩姆邦內(nèi)725余公里,孟加拉國境內(nèi)274公里。迪漢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總流域面積29.2萬平方公里。在巴哈杜拉巴德(Bahadurabad)測站的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18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為4.99億噸。
布拉馬普特拉河右岸主要支流有:蘇班西里(Subansiri)河,發(fā)源于中國西藏,流經(jīng)印度阿薩姆邦,河流長442公里,流域面積3.26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43億立方米;卡孟(Kameng)河,發(fā)源于中國西藏,在印度提斯普爾(Tezpur)以東11km注入干流,河長264公里,流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59億立方米;馬納斯(Manas)河,發(fā)源于中國,流經(jīng)不丹,在印度的約吉哥帕匯入干流,河長376公里,流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320億立方米;提斯塔(Tista)河發(fā)源于錫金,在孟加拉國郎布爾(Ranpur)附近加入干流,河長309公里,流域面積1.2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16億立方米。
其它右岸支流有:??葡?Sankosh)河,年徑流量173億立方米;杜德庫馬(Dudkumar)河,年徑流量192億立方米;德哈里阿(Dharia)河,年徑流量113億立方米。左岸主要支流有:布里邊興(Burhi Dihing)河,發(fā)源于流域東北部那加山區(qū),在印度迪布魯格爾(Dibrugarh)下游32公里處加入干流,河長362公里,流域面積0.8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36億立方米;滕西里(Dhansiri)河,發(fā)源于流域東部那加蘭(Nagaland)邦,在阿薩姆邦的丹西爾穆克的馬朱利島對面注入干流,河長354公里,流域面積1.22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00億立方米;格皮利(Kapili)河,發(fā)源于流域南部山區(qū),在印度拉亞馬揚(yáng)匯入干流,河長256公里,流域面積1.58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0億立方米。此外,在印度薩地亞加入干流的支流還有迪班河,年徑流量628億立方米;盧希河,年徑流量600億立方米。
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發(fā)源于中國西藏自治區(qū)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的杰馬央宗冰川,自西向東流,源流稱杰馬央宗曲,過桑木張后稱馬泉河,過薩嘎始稱雅魯藏布江。沿途接納多雄藏布、年楚河、拉薩河、尼洋曲、帕隆藏布等支流,穿過世界第一大峽谷,繞過喜馬拉雅山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形成奇特的“U”形火拐彎,經(jīng)墨脫縣的巴昔卡流出中國國境,進(jìn)入印度境內(nèi)。
南流進(jìn)入印度先稱迪漢河,在薩地亞以西折向西流后始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穿過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轉(zhuǎn)向南進(jìn)入孟加拉國,在戈阿隆多(Goelundo)與恒河匯合。匯口以上的240公里的河段,稱賈木納(Jamuna)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與恒河匯合后的105公里河段稱博多(Padma)河,在堅德布爾(Chandpur)又與來自左岸的梅克納(Meghna)河匯合,匯合后的河段也稱梅克納河,然后通過3個漢口注入孟加拉灣.
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總流域面積62.2萬平方公里,其中中國境內(nèi)33萬平方公里(其中巴昔卡站控制流域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在該站卜游加入布拉馬普特拉河的流域面積約9萬平方公里),印度境內(nèi)1a.6萬平方公里,不丹境內(nèi)3.6萬平方公里,孟加拉境內(nèi)有7.3萬平方公里,自河源至河口(戈阿隆多)全長約3100多公里。
巴哈杜拉巴德(Bahadurabad)站年徑流量6180億立方米,年輸沙量約4.99億噸。布拉馬普特拉河與恒河以及梅克納河匯合后注入盂加拉灣,三河總流域面積約175萬平方公里,其中恒河105萬平方公里,布拉馬昔特拉河為62.2萬平方公里,梅克納河8萬平方公里。
總的年徑流量約13000億立方米,其中恒河5500億立方米,布拉馬苷特拉河6180億立方米,梅克納河1418億立方米。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長720公里,寬80~90公里,北靠喜馬拉雅山東段,南部是那加山區(qū)和戈瓦爾巴拉山區(qū)。雅魯藏布江出中國國境后海拔高程已下降了5000多米。
在薩地亞,布拉馬普特拉河起點(diǎn)高已只有134米。河道呈分汊型,在迪布魯格爾(Dibragarh)河寬達(dá)16公里,形成無數(shù)島嶼,其中以馬杰利(Magauli)島最大,面積達(dá)1250平方公里。河流繞過戈瓦爾巴拉山區(qū),進(jìn)入孟加拉沖積平原。在與恒河匯合前的河口分段,有許多汊河,其中左岸最大的汊河為托萊索里(Dhaleswari)河。河床比降:上段1∶4200,中段1∶6200,下段1∶8700,河口1∶16000。
流域內(nèi)受西南季風(fēng)(6~9月)和孟加拉灣氣旋的影響,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區(qū)。流域內(nèi)年平均降雨量為2650毫米,從下游的1750毫米到上游東部山區(qū)的6400毫米。60%~70%的雨量發(fā)生在雨季。在印度阿薩姆邦的乞拉朋齊(Cherrapunji)有世界"雨極"之稱,年均雨量達(dá)11615毫米,24h雨量為1036毫米。根據(jù)1965~1988年巴哈杜拉巴德站的統(tǒng)計資料,多年平均流量為19600立方米/秒,年最大流量24300立方米/秒(1988年),年最小流量16300立方米/秒(1985年)。流域內(nèi)地下水蘊(yùn)藏量為279億立方米。
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巴哈杜拉巴德的實(shí)測最大歷史洪水,流量為76410立方米/秒。1972年流域內(nèi)發(fā)生大洪水,印度的潘杜(Pandu)站實(shí)測洪峰流量為72748立方米/秒。流域內(nèi)印度部分從1954~1993年,每年受洪水影響的面積為166萬公頃,受影響人口325萬人,受破壞的耕地27.8萬公頃。由于1950年地震對地形和排水系統(tǒng)的破壞,加上大量侵占洪泛區(qū),破壞濕地,以及對防洪設(shè)施的管理不力,河床洪水位提高,1988年大洪水,潘杜站洪峰流量為47737立方米/秒,水位達(dá)49.76米,比1972年洪水位高0.41米,受影響面積382萬公頃,受災(zāi)人口325萬人,破壞耕地43萬公頃。在孟加拉國平均每年受洪水淹沒的土地達(dá)356萬公頃。
西藏境內(nèi)較大外流河之一。位于察隅縣境內(nèi)的喜馬拉雅山脈東段與橫斷山脈之間。上源有兩支,東支為源于特格拉山南麓的桑曲,源頭海拔約5475米,河長178千米;西支貢日嘎布曲,發(fā)源于崗日嘎布拉附近的冰川,河長170千米。桑曲呈西北一東南流向,至下察隅附近與貢日嘎布曲匯合后,始稱為察隅河。
河流由西北向東南流經(jīng)竹瓦根、察隅、下察隅、薩木維爾、巴蘭崗等地后,流入印度境內(nèi),名魯希特河,在薩地亞附近匯入布拉馬普特拉河。全長395千米,寬120千米,西藏自治區(qū)境內(nèi)流域總面積1.78萬平方千米,總落差4785米,平均坡降16‰。上游河段多現(xiàn)代冰川,以融水補(bǔ)給為主;下游河段海拔低,降水充沛,以降水為主,年均流量822立方米/秒,年均徑流量252.3億立方米。
察隅河流域氣候溫暖濕潤,降水充沛,森林、動植物、水利等資源豐富,農(nóng)業(yè)發(fā)達(dá),是西藏自治區(qū)主要產(chǎn)稻區(qū)。察隅河支流較多,河網(wǎng)密度大,支流中流域面積超過250平方千米的有沙夷弄巴、乃欽果拉曲、堆普曲、尺古曲、貢日嘎布曲、嘎侖河、杜萊曲等14條。流域地處東西向和南北向不同的構(gòu)造單元交匯處,地質(zhì)構(gòu)造復(fù)雜,大小斷裂交織,干、支流沿構(gòu)造線發(fā)育,河源段、峽谷段、竹瓦根、察隅、巴嘎等地水況差異較大。
察隅河支流。位于察隅縣境內(nèi)。發(fā)源于崗日嘎布山南麓,向東南流經(jīng)甲然弄巴,至巴安通匯合察隅河上源桑曲。全長170千米,流域面積5376平方千米,落差3200米,平均坡降16‰。年均流量219立方米/秒,水能理論蘊(yùn)藏量145.93萬千瓦。
自源頭至布宗為貢日嘎布曲上游河段,河長60千米,上段為寬敞的“V”形谷地,下段為峽谷,兩岸森林密布。布宗至嘎嗆為中游河段,河長45千米,谷地海拔1950~2230米,與兩側(cè)山地相對高差2000~2500米,河道平直,谷坡陡峭,沿河支溝多呈懸谷,溝口多跌水、瀑布。
嘎嗆至巴安通為下游河段,河長65千米,海拔從1950米降至1400米,河谷底寬由1000米展寬到3000米,兩側(cè)支溝眾多,溝口有洪積扇相連成臺地,村寨、農(nóng)田多分布在寬坦的高臺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