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老毛蟹,上海市崇明區(qū)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崇明老毛蟹,又名中華絨螯蟹、崇明清水蟹,因其兩只大螯上生滿了細密的絨毛,故俗稱 “老毛蟹”,其外形具有“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特點。崇明老毛蟹個小、殼薄,肉質細密有香味,雌性蟹黃足,雄性蟹脂多,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胡蘿卜素、硫胺素、核黃素等營養(yǎng)物質。
2007年10月12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崇明老毛蟹”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崇明老毛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以上海市崇明縣(今崇明區(qū))人民政府《關于上報崇明老毛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的函》(崇府發(fā)[2006]年34號)提出的范圍為準,為上海市崇明縣(今崇明區(qū))所轄行政區(qū)域。
崇明老毛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范圍內的生產者,可向上海市崇明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
感官特征
崇明老毛蟹蟹身肉,晶瑩潔白;螯足肉,纖細絲短;步足肉,細嫩爽口;蟹黃,品位微甜,膏多脂肥,食而不膩。每逢秋末冬初,崇明老毛蟹營養(yǎng)與鮮味進入最為豐美階段,“雄蟹膏滿肚,雌蟹撐殼黃”。
品質指標
崇明老毛蟹營養(yǎng)豐富,據測定:每百克蟹肉中含蛋白質14克,脂肪5.9克,維生素5960個國際單位,鈣129毫克,磷145毫克,鐵13毫克,核黃素0.71毫克,熱量139千卡。
崇明區(qū)屬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夏季濕熱,盛行東南風;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風。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229天,年總日照時數(shù)1930.9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氣相對濕度常年保持在80%,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1000~2000個,堪稱天然的大氧吧,在這樣良好氣候環(huán)境下生長出來的崇明老毛蟹的品質也就優(yōu)于其他河蟹。
由于崇明老毛蟹必須在咸水中交配產卵,在半咸水中淡化,在淡水淺水中生長,而崇明島位于長江入???,其東海的咸水至東海咸水與長江口淡水的混合半咸水,直至崇明島的淡水水域,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道,造就了崇明老毛蟹繁衍、生長不可替代的水域環(huán)境。崇明區(qū)年平均水溫18.7℃,6月~11月水溫在2~8℃的天數(shù)多達90多天,恰好為崇明老毛蟹的旺盛生長提供了充足時間,保證了崇明老毛蟹商品蟹的上市規(guī)格。崇明區(qū)四面環(huán)水,有著豐富的淡水資源,島上水土潔凈,空氣清新,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工業(yè)污染極少。從2002至2005年對養(yǎng)殖水體進行水質檢測的情況看,崇明養(yǎng)蟹池pH值在7.8左右,溶解氧在5毫克/升左右,氨氮及亞硝酸鹽含量幾乎為零,所有養(yǎng)殖水體水質全部符合無公害養(yǎng)殖水體水質標準,且崇明土質為泥沙質,與中華絨螯蟹的天然生長環(huán)境相仿,適宜于崇明老毛蟹的生長。此外,長江口水質富含的多種營養(yǎng)鹽類和浮游生物,不但能滿足蟹苗的生長需要,又使其肌肉組織緊密而不疏松。崇明島大量孳生的田螺、河蚌及底棲生物,又成為成品河蟹適口的天然動物性餌料。
崇明島附近長江口水域一直是長江蟹苗主要產地,1981年曾達到歷史最高產量2萬千克,之后由于過度濫捕濫撈,蟹苗一度枯竭。
2008年,崇明縣(今崇明區(qū))已形成島內外河蟹養(yǎng)殖面積超過百萬畝,預計總產量1.25萬噸,總產值8.5億元,約占全縣漁業(yè)產值的60%,占全縣農業(yè)總產值的1/5。
2011年,崇明縣(今崇明區(qū))島內外養(yǎng)蟹面積84萬畝,其中島外養(yǎng)蟹面積78萬畝,島內養(yǎng)蟹面積6萬畝(蟹種培育面積5.4萬畝,成蟹養(yǎng)殖5000畝),生產河蟹1.38萬噸,產值9億元,其中成蟹產量7000噸,產值6.2億元,蟹種產量6800噸,產值2.74億元。
崇明老毛蟹在崇明島上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歷史資料、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
據《康熙崇明縣志物產》:“子蟹二三月間甚多,他邑所無。”可知早在明清時期,天然蟹苗就已成了崇明獨有的特產。直到解放后,依然人無我有,蟹苗源源運銷外地,只1974年至1979年間,就曾為20多個省市提供了8萬多公斤蟹苗。
20世紀80年代的《崇明縣志》記述崇明老毛蟹為“本縣特產,形體如小蜘蛛。大小如芝麻,每斤苗5至6萬只。蟹苗一般2~3日后即脫殼變態(tài)為幼蟹。每年夏天,蟹苗溯江而上,進入淡水生活,從驚蟄到立夏為捕撈季節(jié)。蟹苗是本縣重要的水產資源,經濟價值很高,主要銷往國內22個省市,供各地養(yǎng)殖,全縣崇明老毛蟹常年養(yǎng)殖面積5萬畝,生產崇明老毛蟹0.67萬噸,總產值達5億多元”。
《上海漁業(yè)志》第一篇“環(huán)境與資源”中記載了“蟹苗等已成為長江口區(qū)的特有產物,一年一度來自福建、浙江、江蘇等省的漁船云集長江口,形成“蟹苗大戰(zhàn)”,影響長江口航道通航。蟹苗在70年代是盛期,全國22個省市水產部門每年5~6月集中到崇明島捕撈蟹苗,運回各地飼養(yǎng),曾盛極一時。蟹苗產量在1981年達2.05萬公斤,創(chuàng)歷史最高紀錄?!?/p>
自2008年開始,結合崇明文化旅游節(jié),崇明每年舉辦一屆前后歷時一個月的“崇明老毛蟹節(jié)”。
詩文
古人有“一蟹上桌百味淡”、“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之說。曹雪芹在其著作《紅樓夢》中以詩句“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稱頌河蟹的美味。每到品蟹時節(jié),歷代名人常常以“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蟹飲酒菊花天”來形容吃崇明老毛蟹的意境。
傳說
傳說在崇明新開河西南有條玉蟹橋,橋下有四只玉蟹,因為有四只玉蟹在那里,天下的螃蟹都聚集在了崇明。
一天,兩個外地人到玉蟹橋附近收古董,看到沈家有一只烏黑閃亮的木桶,要求主人給看一看,發(fā)現(xiàn)桶壁上嵌著四粒稻谷,偷偷取下兩粒藏在手心,然后說:“像是件寶貝,明天請師父一道來過目,如果是真貨,一定高價收購?!?/p>
沈家夫婦聽了好不高興,等兩人一走,便把木桶顛過來倒過去,又撣又刷又揩了個干干凈凈,只等明日賣個好價錢。
這兩個人是專門來崇明尋找玉蟹的,經多方打探,聽說只能用“仙人稻”才能釣到玉蟹,而“仙人稻”就在玉蟹橋一帶的農戶家中,于是以收購古董為名到橋邊尋訪。當看到沈家木桶壁上嵌著的谷粒后,暗暗思忖:“這么硬的木料上嵌得進稻谷,莫不是‘仙人稻’?”于是就偷了兩粒。
當晚,兩人來到玉蟹橋下,果然釣到了兩只玉蟹,為防夜長夢多,連夜派人送回了老家。
第二天,這兩人喜氣洋洋來到沈家,哪知木桶里的另兩粒“仙人稻”蹤影全無。追問之下,才知被夫婦倆揩刷得不知去向,他們當然再也無法釣到另外的兩只玉蟹了。
收古董的一個是河北人,一個是江蘇常熟人。他們把釣到的兩只玉蟹分別放在了白洋淀和陽澄湖,從此這兩個湖中的蟹也多了起來。只是釣到的是一雌一雄,分在兩地不能繁衍,而留在崇明的玉蟹,雌雄配對,年年繁衍后代,越長越多。所以直到當代,白洋淀和陽澄湖等地還要依賴崇明的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