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仙洞位于山西呂梁市離石區(qū)東南13公里的九鳳山麓。據《汾州府志》載:“世傳白馬日食民田,逐之,竟入洞,蹄跡猶存,故名?!卑遵R仙洞為一天然石灰溶洞,四周蒼山擁翠,漫山松柏,郁郁蔥蔥,卉草呈祥,百鳥爭鳴,群峰拱翠,景色宜人。有快活林、望仙坡、韓仙掌等諸景。洞外原主要建筑有:洞陽觀、天王廟、五岳廟、三清閣、圣母殿,始建于貞觀年間,為唐將尉遲恭監(jiān)造。
白馬仙洞位于呂梁市離石區(qū)吳城鎮(zhèn)洞溝村九鳳山上,距離石城區(qū)27公里,距307國道8公里,交通便利。該洞所處的九鳳山風景秀麗、環(huán)境優(yōu)美,四周蒼松翠柏,山頂云煙繚繞,林間紫氣徘徊。據地質專家和文物專家對白馬仙洞進行全面勘探后發(fā)現,該洞屬柳林泉城,是由地殼運動而形成,地質絕對年齡約1.4億年。白馬仙洞洞口至洞底全長約500米,洞口與洞底相對高差168米,專家稱之為“華北第一險洞”。
白馬仙洞不僅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也是古代先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活動場所,洞內留有近百首從遼金時代歷代先民們祈雨祭祀、祈福求康的墨跡?,F已探明洞中有八洞,洞中套洞,景中生景,具有深而險、險而奇的特點,洞中險境遍布,岔道時有,寬處可跑馬閱兵,窄處難容一人,布袋嶺高低不平,三仙洞如入仙境,駱駝石如猛虎擋道,珍珠山琳瑯滿目,鳳凰山白云繚繞,朽木橋古樹老根,通天柱巧奪天工,懸空石心驚肉跳,水簾洞由高而瀉,三仙池清靜悠閑,翻身澗脫胎換骨,嶼心石橫臥道中,石鐘乳擊之有聲,仙骨洞心有余悸,青龍頭騰云駕霧,葫蘆洞巧奪天工,棋盤山賞心悅目,跑馬灘寬闊奇險,一線天如峭壁中羊腸小道,蝸牛頂形象逼真,變形石視態(tài)各異,洞內灰華及鐘乳遍地,各種天然形態(tài)造型不一,栩栩如生,琳瑯滿目,使人如置身仙境。洞外歷代古建筑和碑文矗立四周,從斑斑建筑殘骸中可看到白馬仙洞歷史悠久。據民間傳說,此洞為附近各州、府群眾祈雨之圣地;據離石地方志記載,此洞為黃帝之別宮,周朝得道仙翁“赤松子煉丹之所”,史載晉高祖也曾進洞祈雨。洞外建筑自唐貞觀年起歷代都有擴建。當地民間各種傳說和悠久的歷史,給白馬仙洞披上神秘面紗,讓人捉摸不透。該洞對于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地質構造形成史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同時又是一處集考察、地質勘測、旅游開發(fā)于一體的福澤圣地,蘊藏著無窮的魅力,具有極高的開發(fā)價值。
白馬仙洞幽邃深遠,別有洞天,雖不及桂林溶洞,但甚為罕見,洞內變幻十分奇妙,大洞套小洞,一洞復一洞,高高下下,寬寬窄窄,彎彎曲曲,氣勢雄偉,令人驚嘆。內有獨木橋、飛石燕、盤石頂。直下有梯,偃仰旋轉而進,迎面一根大石柱直插天頂,叫通天柱。柱高一丈有余,上面有各種圖紋,又像龍,又像蟒,又像懸塑,擊之“嗡嗡”有聲。過通天柱而進,寬敞如屋,百石爭奇斗艷,削尖如刺,方平如床,聯綴如珠,好像精雕細刻之工藝品,蝤距而臥者如虎,鱗甲而盤者如蚊龍。因歷代游客火把薰照,使得四周白石全部染上一層煙黑,其色如墨似灰,有的成為紅赭色,在燈下各放異彩。再進則有圓石,至頂倒懸,名曰石鐘、石鼓,擊之鏗然有聲,如鐘鼓,因而得名。順崎嶇石路而下,眼前豁然開朗,到達白龍池,西壁有一眼望不到邊的天然屏障,這里有自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金大安二年(1210年)、元至元三年(1337年)至明永樂四年(1406年)、弘治十七年(1504年)、清同治二年(1863年)等各朝僧侶游客的題跡多處。再下則到達黑龍池、放馬灘、蓮花池等景點。蓮花池頂上有石乳層層而下垂,時而滴下一點點清泉,使游人陶醉。據碑載:“九鳳山乃黃帝之別館,晉高祖遇旱赴禱即雨”,后詔封為“淵濟仙洞”。這里也是歷來當地民間遇旱祈雨的圣地,這一習俗一直沿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