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文物
1995年,館內陳列為《燦爛的古燕都文化》,通過大量的出土器物和墓葬車馬坑等遺存勾勒出燕國古都的繁榮景象。
2007年9月,博物館進行展廳改造和重新布展。新展陳《北京的城市起源》,以燕都古城和墓葬區(qū)的展示為中心,向前追溯北京城市的文化起源,向后詮釋出燕都對燕國八百年風云走向以至北京城市發(fā)展的深遠影響。北京正是從原始聚落到方國都邑再到全國首都這樣一步步走來,最終得以昂首屹立在于世界東方。展陳吸納了學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并采用了幻影成像等多媒體展示手段,整個展覽分為北京古史文化、西周燕都古城、燕都貴族墓葬、燕都精美文物、燕國五都變遷等五個部分,展示了造型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瑪瑙、漆器、甲骨等藝術珍品,再現(xiàn)了古燕國三千年滄桑的都城城垣、神秘奢靡的貴族墓葬。
推出了適應廣大社會群體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科普系列臨展和巡展。已經完成《銅造就的文明》、《承載歷史的車馬》、《走近先秦農業(yè)》及《北京城與中國古代都城展覽》等科普臨展。這些展覽都已經在周邊學校和社區(qū)展出,得到師生和居民的一致好評。2011年序廳和臨時展廳局部改陳。
建筑風格
博物館為方形建筑,建筑風格采取對稱四合院式布局,中心以文獻記載之周“明堂”特點為主體,用五組(一高四低)四角攢尖式大屋頂覆蓋,頂為棕紅色色調;外形作“五室”、“重屋”、“四旁”等,四周展室為單層,用平頂、出瓦檐的形式,使外形取得廊廡及圍墻效果,以襯托中心主體。按照周代制度在序廳對面設屏風式影壁一座,上嵌大理石石面,雕刻有蘇秉琦先生題寫的館名;在大門入口處設石柱斗拱,配以用饕餮、夔龍等紋飾為題材的浮雕飾物,起“符號”作用。整座博物館氣勢宏偉,格調典雅莊重,整體氛圍強烈感人。
宣傳活動
開展社會教育及對外宣傳是我們工作中的重要一項。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科普基地、青少年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及校外教育基地,多年來始終堅持“以史育人、科教育人”的辦館宗旨。在認真履行工作職能的同時,充分發(fā)揮青教育基地優(yōu)勢,開拓創(chuàng)新,重點突出,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大量的互動項目,深受學校、學生的擁護。實現(xiàn)了博物館功能與科普職能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每年博物館都與周邊附近的多所學校開展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由于有些活動設計新穎合理,深受學校的歡迎,所以博物館已把此類活動做為我們的品牌項目,長期推廣到學校中去。如:“西周館志愿義務講解員”活動,就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年,每年都有不同學校、不同年齡的學生參與此項活動,收益非淺;“考古興趣小組”在燕化星城中學現(xiàn)已成立五年,累計吸收組員達1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