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客家族譜博物館藏有閩、粵、贛、川、桂、臺等客家地區(qū)156個姓氏、近3000部20000冊客家族譜、20000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客家民俗器物及閩臺客家方志等,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就客家族譜上說,其收藏規(guī)模性、內容豐富性、形式多樣性、藏品珍貴性為全國之最。
客家族譜博物館大樓是客家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筑,包括客家族譜博物館、閩西畬族館、縣博物館、城鄉(xiāng)規(guī)劃展示館。占地面積3萬㎡,總建筑面積3.5萬㎡,主樓為各館展廳,附樓為各館辦公及研究場所。總投資約1.8億元。該大樓2012年8月開工建設,共有主體、裝修及布展設計施工一體化等6個工程項目,2015年10月竣工。目前使用情況如下:一層為客家族譜博物館,3個展廳,面積約4100㎡;二層為客家族譜研究對接中心,面積約900㎡、閩西畬族館面積800㎡,正面布展,“三月三”前對外開放。另有800㎡暫時未使用,擬建“客家宗祠展覽館”。另有臨時展廳一個約750㎡,用于每年的各類各地的臨時展覽活動。
客家族譜博物館基本陳列以“客家族譜緣”為主題。展覽由3個展廳5部分內容組成。觀眾沿順時針方向依次參觀的是第一展廳,面積752平方米,展線203米,內容主要有客家族譜以及它的功能價值,客家民系的形成與形成客家民系的四大特征;第二展廳,面積1462平方米,展線365米,內容主要有客家姓氏源流和開基始祖、客家祖祠祖墓,族譜名人和攜譜遷徙;第三展廳,面積902平方米,展線262米,內容主要有客家各宗枝向臺灣及海內外播遷及族譜傳世問題,客家人開發(fā)建設臺灣的歷程,客家族譜文化傳承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