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展歷史
慶城縣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84年,占地面積3960平方米,建筑面積4627平方米,是以展示慶城縣歷史文化與革命斗爭史為主題的黨員干部廉政教育基地。設慶城歷史沿革、石雕石刻、古生物史前史、岐黃文化、周祖農(nóng)耕文化、歷代文物精華、唐代彩繪陶俑、革命烽火、書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10個展室和1個多媒體學術交流廳,收藏文物4762件。該館將廉政教育與文化旅游相結合,整理習仲勛、王維舟、耿飚、李夢陽等革命歷史人物在慶陽的清廉故事,馬錫五在慶陽辦案案例等充實到解說詞中,特別是革命烽火展室,系統(tǒng)介紹了慶城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形成了地域化、特色化明顯的教育模式。2010年5月被慶城縣委、縣政府命名為“慶城縣紅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2011年11月被市紀委、監(jiān)察局命名為“慶陽市廉政教育基地”。隨后,又被確定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陳列
1.《慶城縣歷代史地概況》;
2.《慶城縣境內出土名碑、石雕藝術品》;
3.《慶城縣境內出土征集的古生物化石及史前時期的器物》;
4.《歧黃醫(yī)藥文化》;
5.《周代部分器物》;
6.《館藏各時代的文物精品》;
7.《慶城縣出土的唐代彩繪陶俑》;
8.《慶城縣軍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遺物、遺跡》
9.《館藏名人字畫及拓片》;10.《慶城縣近期發(fā)展成果》。
建筑布局
史前文化展室
慶陽市博物館全館分為3個展室,第一展室為“史前文化展室”,主要內容有古生物化石、舊石器時代人類用過的打制石器及各種動物骨骸,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各類實物、寺洼及先周文化的典型器物等,比較全面地揭示了慶陽市中生代的生物狀況和有人類活動的氏族社會狀況。
歷史文物展覽
第二展室為“歷史文物展覽”,主要以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人類用過的實物展覽為主,系統(tǒng)地揭示了慶陽市從商代到明清3000多年的歷史面貌和社會狀況。
革命文物和古幣
第三展室是“革命文物和古幣”,反映1927-1949年全國解放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慶陽老區(qū)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光榮革命斗爭史。另一部分為歷朝歷代出土的各類貨幣,揭示了我國貨幣的發(fā)展歷史。
珍貴藏品
三孔玉刀
新石器時代。刃長42厘米、背長40厘米、寬9.7厘米、厚0.6厘米,重685克。
新莽銅詔版
漢代。長27.5厘米、寬25.3厘米、厚0.7厘米,重950克。
穆泰墓彩繪描金天王俑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通高120厘米。
參觀信息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北大街文化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