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龍泉寺位于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qū)千山風景名勝區(qū)龍泉谷內(nèi),始建于唐代,明代萬歷年間獲明神宗御題"敕建龍泉"確立皇家寺院地位。寺院現(xiàn)存建筑群以明代遺存為主,包含大雄寶殿、法王殿等主體建筑,依山勢形成三層平臺嚴謹布局。寺內(nèi)珍藏明萬歷十二年慈圣皇太后御賜宋版大藏經(jīng)637函及銅鑄金蓮花坐佛像(高1.4米),周邊衍生出"瓶峰插翠""松門塔影"等三十六處人文自然景觀。
寺院采用中軸對稱的三層臺地布局:
第一層:含法王殿(天王殿)、齋堂及鐘鼓樓,殿內(nèi)供奉彌勒佛與四大天王
第二層:觀音殿為核心,兩側(cè)配建禪房與客堂
第三層:大雄寶殿為主體建筑,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內(nèi)供釋迦、藥師、阿彌陀佛及十八羅漢
附屬建筑群包括毗盧殿(依彌勒峰峭壁而建)、藏經(jīng)閣(原存放明版大藏經(jīng))、龍王廟(祭祀龍泉守護神)等,寺院圍墻半依天然峭壁半用磚石砌筑。
現(xiàn)存重要文物包括:
宋版大藏經(jīng):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慈圣皇太后賜予,共637函678卷
銅鑄金佛像:明代萬歷十二年慈圣皇太后賜予的金蓮花坐佛像,通高1.4米
明代石刻:羅漢堂北崖存"吐符應(yīng)生"摩崖石刻(萬歷年間刻)
清代碑刻:存有康熙年間重修碑記和王爾烈詩碑
寺院周邊形成三大景觀體系:
十六景體系:清光緒年間確立,含瓶峰插翠(寺東瓶狀山峰)、西閣客燈(夜間禪房燈火)等。
三十六景體系:現(xiàn)代擴展新增石門彌勒(天然佛形巨巖)、獅吼鐘聲(古鐘聲回蕩山谷)等。
水文景觀:寺后"龍涎水"泉眼終年不涸,形成蜿蜒溪流。
寺院歷史溯源存在南北朝與唐代兩種記載:南北朝時期已有僧侶在極樂洞修行并建小寺,唐代貞觀年間擴建羅漢洞等設(shè)施初具規(guī)模。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慈圣皇太后賜經(jīng)書佛像后形成現(xiàn)存建筑主體格局,萬歷十二年(1584年)明神宗敕賜'龍泉寺'匾額。清代康熙帝巡游時留下《龍泉寺》詩作,光緒年間文人繆潤紱總結(jié)出"龍泉十六景"。1993年完成宗教活動場所登記,2013年獲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在東北佛教傳播中具有特殊地位:明代成為遼東地區(qū)藏經(jīng)中心,清代王爾烈曾在此讀書,增添人文積淀。1905年比利時探險家費迪南特斯阜沁斯脫考察記錄成為早期西方文獻中的千山記載?,F(xiàn)存明清時期文人題詠石刻27處,其中"屏藩獨峙"摩崖為明代千山最大單體石刻。
作為千山五大禪林之首,寺院具有雙重宗教屬性:
皇家寺院:明代敕賜匾額確立官方認證地位。
禪宗祖庭:現(xiàn)存禪堂延續(xù)''農(nóng)禪并重''傳統(tǒng)寺院現(xiàn)存宗教活動包括每年四月十八傳統(tǒng)廟會,吸引東北三省信眾朝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