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洞位于重慶市南岸區(qū)黃桷椏附近的老君山上,面對茫茫重慶城,遙看斜對朝天門三角洲,是重慶主城區(qū)最大最主要的宮觀,也是重慶市的重要道觀。
老君洞占地223畝,道觀中的明代石刻,雕刻精細。九十年代以來道觀先后對殿堂房屋、亭臺樓榭、神像雕塑、道觀環(huán)境進行了修繕。道觀以道教玄機為整體布局,建筑設計為我國古代園林閣式樣,坐南朝北,依山造殿,鑿壁成像,恍若呈“玄”字盤旋而上,錯落有致,殿宇結構精巧,與幽深靜謐的自然景色融為一體。
每逢初一、十五或清明、中元等傳統(tǒng)節(jié)日,香客朝香,游人登高,香火一時勝極。道觀內香煙氤氳繚繞,山路上行人絡繹不絕。
老君洞位于重慶市嘉陵江匯入長江處的南岸區(qū)南山風景區(qū)的老君山,海拔600米。
三清大殿
三清大殿是老君洞的主殿,原為明成化十六年(1480)所建,距今五百多年歷史,于2009年重建,修茸后的三清殿更加宏偉莊嚴肅穆,殿前有五龍捧圣浮雕石碑一塊,供奉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前面正中供奉有太上老君,三清殿的整體建筑與周邊環(huán)境和諧,是道眾誦經、祈福消災、齋教科儀等各種宗教活動和展示道教文化與道教風采的重要場所,也是信眾們朝拜、求簽祈祖師示意的重要地方。
明代石刻殿
明代石刻殿為重慶市級文物,此殿祀奉慈航真人,講述大慈大悲的慈航真人,尋生救難,普渡眾生的故事,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明代石刻。石刻為明代古跡,刻畫了慈航救八難、文王訪賢、伯牙撫琴、娥皇女英訪大舜、李亞仙刺目勸學、財迷自誤、“漁”、“樵”、“耕”、“讀”等故事。
祖師殿
祖師殿以洞為殿,原為古涂洞,在洞外配修殿堂,古涂洞是老君洞最老的古洞,距今1700多年,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豐十一年(1861),修祖師殿改為供奉真武祖師。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師,同殿祀奉的還有十大元帥、水火二神。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
玉皇樓
玉皇樓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距今525年,現(xiàn)存玉皇樓為1999年在原址重建,高四層:第一層供奉全真派七位祖師,稱“七真殿”;第二層供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稱“元辰殿”;第三層祀奉真武祖師統(tǒng)御的五百靈官,稱“靈官殿”;第四層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別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樓壁畫系臨摩山西永樂宮“朝元圖”,描繪了眾神朝拜元始天尊場面。
慈航殿
慈航殿始建于明萬歷9年,距今500多年?,F(xiàn)存殿堂系1994年在原址重建。結構與祖師殿類似,以洞為殿,洞內有慈航真人駕龍神像的浮雕人,兩邊為文殊騎青獅和太上老君騎青牛等浮雕(市級文物)。
南天門
此為傳說中人仙分界之處。下天梯則至黃鶴亭,依次是呂祖殿、財神殿、慈航殿。而具有老君洞道觀特色的洞室散布于山中,有老君洞、三豐洞、純陽洞、涂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燈洞、驪山老母洞等9座。其中老君洞位于慈航殿左側上方,洞在峭巖中間,上下俱隔數(shù)丈,葛蘿塞徑,松針蔽途,只有在晴天時才能用長梯攀登。而游石猴洞,初是一片漆黑,摩壁接踵前進,漸露微光,轉彎后才豁然開朗。
建筑特色
老君洞依山造殿,鑿壁成像,呈“玄”字形格局,頂上的八角亭,即為玄字上端的一點。道觀占地300多畝,造像30余尊。又依山而建有東、西大門和南天門。 東大門坐東向西,晨曦直射山門,意味“紫氣東來”;西大門是老君洞最早的山門,修建于明朝萬歷九年,距今有四百多年。上有“太極宮”門額,繪有八卦環(huán)繞的太極圖,寓意宇宙衍化和道的玄妙。左右鐫刻“紫府”、“丹臺”,南天門是傳說中人仙分界的地方,也是登玉皇樓必經之路。 老君洞迎山門為靈官殿,沿石級盤旋而上,綿延2公里,依次為:明代石刻殿、五路財神殿、西王母殿、真武殿、慈航殿、呂祖殿、七真殿、斗姆殿、五百靈官殿、玉皇殿等。
正殿為三清殿,原為明成化十六(1480)年所建,距今五百多年歷史,供奉三清天尊;殿內坐像前排正中為太上老君,左右分別為南極仙翁與北極紫微大帝。后排為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中間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左側是太上道君靈寶天尊,右側是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殿前有明代“五龍捧圣”浮雕石碑一塊,鏤刻工藝精湛。 祖師殿后為古涂洞,原祭祀大禹之妃涂山氏,清咸豐十一(1861)年修祖師殿改奉真武祖師。1997年重建,仍奉真武祖師,同殿祀奉的還有十大元帥、水火二神將。殿前存有元代石刻“全真七子朝老君”一幅。慈航殿是1994年在原址重建的殿堂,供奉圓通自在天尊,又稱觀音殿。 同殿隨祀的有“后土皇地祇”(音同“其”)、(也稱“后土娘娘”、“地母”)、碧霞元君(泰山奶奶)、催生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西王母。玉皇樓系1999年在原址重建的樓閣,高四層,第一層供奉全真七子,稱“七真殿”;第二層供奉眾星之母——斗姆元君、六十甲子等神,稱“元辰殿”;第三層祀奉真武祖師統(tǒng)率的五百靈官,稱“靈官殿”;第四層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左右分別陪祀南、北五祖。玉皇樓登樓墻壁壁畫系臨摹山西永樂宮“朝元圖”,描繪了眾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壯觀場面。
石錘此外,老君洞、三豐洞、純陽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燈洞、黎山老母洞8座神仙古洞與眾多石刻散布于山中。其中最為珍貴的是普陀巖石刻。普陀巖石刻為明代古跡,刻畫了觀音救八難、文王訪賢、伯牙撫琴、 娥皇女英訪大舜、李亞仙刺目勸學、“漁”、“樵”、“耕”、“讀” 等故事。花園魚池石壁刻“猶龍”兩個大字, 是孔子問禮于老子后孔子對老子的贊詞。山中石壁上還有“涂洞參天”、“有仙則名”、“玄關一竅”、“紫氣東來”等歷代石刻,老君洞的建筑、石刻等多為明、清時代遺留下來的文物,其中有記述太平軍的史料,彌足珍貴。后山坡還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遺址,采集到石斧、石鐮、石椎等石器22件,具有考古和研究價值。
圖像廟宇慈航殿上雕刻有碑銘“真武傳道”,三清殿前石刻有“五龍捧圣”。巖造圖像老君騎青牛,周文王拜相,節(jié)子訪賢,日月星辰等石刻浮雕,文人墨客的題字多在巖壁上,老君洞道觀內多崖刻佛道故事圖像,其中以九龍碑和八難巖兩處石刻浮雕最具藝術價值。另有摩崖石刻文字多處。
開放時間
每天8:00至17:30??。
交通路線
公交車
市內乘346路、347路、384路、177路(黃桷埡),均會經過老君洞新山門即東大門。也可乘車到上新街,然后往黃桷古道方向的蜿蜒馬路,從老君洞正山門進入。
老君洞道觀位于重慶南岸區(qū)黃桷椏附近的老君山上,始建于漢朝三國時期,正式創(chuàng)建于隋末唐初,歷時1300多年。有說法唐代原為佛教寺廟“廣化寺”,同時也有記載為夏禹之妻涂山氏神廟,成化十六(1480)年重修,明萬歷甲戌(1574)冬月有過拓建。明末戰(zhàn)亂后開始為道士管理。從此正式改為道教宮觀,名“太極宮”(俗稱“老君洞”),曾經早期為正一天師道場,后再次頹廢,清代乾隆四年(1739)開始由全真道士住持并復興,從而遂漸成為全真龍門派道場。
文化活動
1991年農歷2月15日,老君洞為三清殿神像開光,舉辦齋醮儀式,香客眾多,盛況空前。中國道教協(xié)會會長傅元天大師、四川大學著名道教學者王家佑教授前來祝賀。
老君洞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重慶老君洞于8月15日舉行盛大祈禱世界和平法會,設靈堂悼念抗戰(zhàn)陣亡將士暨二戰(zhàn)反法西斯英烈。8月15日下午,老君洞全體道眾齊集悼念靈堂,為抗戰(zhàn)中陣亡的將士、死難同胞,為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陣亡的將士默哀三分鐘。
2018年3月28日,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老君洞道觀在重慶南山塔寶花園酒店聯(lián)合舉辦“老子思想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論壇,隆重紀念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誕辰2589周年。
老君洞道觀連續(xù)三次獲得重慶市“五好宗教活動場所”榮譽稱號。
2009年,老君洞被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評為先進集體。
2010年6月,老君洞 “重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基地 ” 在此舉行掛牌儀式。
2010年12月29日,老君洞道觀被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國家宗教事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chuàng)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稱號,受到隆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