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宮山坐落于鷲峰山脈中段(鷲峰山脈,山脈橫貫福建閩東北,南接戴云山脈,北接洞宮山脈,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為武夷山余脈),因山中一巨石呈“宮”字狀,其山洞又有洞中宮殿之稱,故而得名。山中風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巒巖洞,秀拔奇?zhèn)ァ6磳m海拔很高,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不僅風景秀麗,而且氣候宜人(獨特的高山二元氣候,兼具平原與高山氣候,冬暖夏涼)。在南方很少地方在冬季能見到雪,而這里卻幾乎每年都有下雪,下雪時間多在過大年的前后,為春節(jié)增加另一番迷人的景色。夏季清涼,睡覺蓋著厚厚的一層被子也不覺得熱,空氣清新,四周都是森林、奇石,是個休閑避暑的好去處,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所指的洞宮,實際是指洞宮村,而這種氣候,只有在洞宮村附近可以享受到,而相隔稍遠的地方卻迥然不同,雖然相隔距離不是很長,但氣候卻有著不小的差異。
洞宮山集巖、洞、湖、瀑布、溪流、湖泊,革命遺址、民俗風情及道教文化于一體,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旅游、觀光、探奇,是福建省不可多得的生態(tài)旅游避暑勝地。
洞宮風景區(qū)由寶豐巖、麒麟山、香爐山和九層際庫區(qū)四大景區(qū)組成。海拔一千余米,年均氣溫14℃,是旅游避暑好去處。當你驅(qū)車來到洞宮山九層際庫區(qū)時,只見座座奇峰秀巖迎面兀立,松濤竹影,山光水色,使游人頓覺心曠神怡。往東百米,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象鼻巖”,巖下是碧波蕩漾的湖水,巖上是茂密的森林。車從巖下穿過,別有情趣,游人皆在巖前留影。再往右望,就是神秘的“觀音巖”,只見她仰頭眺望,臉如滿月,頭戴昆蘆,身披袈裟,飄然欲動,故而名曰“觀音望南?!?。穿過觀音巖,來到寶豐巖下,那十二座懸崖巖石,高插云端,千姿百態(tài)。有的形若寶劍,狀似樓臺,類比塔宇;有的似虎、獅、龜、蛇、蟆、鶴等動物,栩栩如生。巖上松濤陣陣,巖下竹影婆娑,格外怡靜秀雅,別有一番天地。徒步往西,便是兩崖對峙的寶臺峰,又稱姐妹峰。兩間峭壁,是天然絕好的“一線天”,長50米,高70米,最窄僅一人側(cè)身能過。峭壁下有數(shù)十個石洞,大的可容數(shù)百人,小的可容數(shù)十人,最大洞高十余米,深二十余米。
水庫下游是瀑布群,長450米,每節(jié)有一深潭,隆隆水擊聲如雷動,水花飛濺似萬斛珍珠撒落在萬綠叢中,蔚為壯觀。尤其是被譽為“美人浴池”的第一潭,潭中有一赤石,猶如美女躺在潭中沐浴,玉體楚楚動人。麗人佳景,令游人不舍離去,爭相與玉女留影。考古工作者在第八潭發(fā)現(xiàn)數(shù)百個巖圈,說是外星人留下痕跡,引起省里考古、新聞界的重視,紛紛前來考察。瀑布上游的虹溪,清澈見底,溪床一色赤巖,平展如毯,毫無砂礫隙縫,真似刀切劍劈而成,凡三里如是,蔚如奇觀。
入閩始祖-黃鞠后裔第十世黃千四,于五代后唐(923-936)因世亂,由石橋遷下坂肇基,至第二十世黃五四攜一子于宋慶元元年(1195年)遷西門開基,至今820年(1195-2015)。西門村現(xiàn)有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中后期,除部分毀于火災和拆舊建新外,完好保存清代建筑風格的古屋還有7棟,都集中在相鄰的幾條小巷之間。青石鋪地的巷道,巷隨墻轉(zhuǎn),曲曲折折的幽靜中彌漫著淡淡的歷史的氣息。這些古民居都是黑瓦土墻的土木結(jié)構,土墻內(nèi)外用石灰涂刷,但因風雨剝蝕,石灰大都已脫落;古屋門前的臺階、拴馬石、大門門框,屋內(nèi)的天井、礎石、踏步都是青一色的青色花崗巖;古屋內(nèi)融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于一體,古樸典雅;古屋的大廳內(nèi)都高懸著一塊或幾塊木雕牌匾。從房屋的氣勢和這些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牌匾的內(nèi)容上推斷,這些古屋的主人都是當時社會上頗有影響的鄉(xiāng)紳。
位于西門村深山上的寶豐禪寺為洞宮山景區(qū)的中心景點,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毀于文革期間,重建于1995年。寺院背倚寶豐巖,巖壁平整如刀削,兩側(cè)翠竹遮掩,環(huán)境優(yōu)雅。寺院大殿和后院崖壁石洞下供奉著神佛,大殿兩邊偏房供看護寺院的善男信女住宿。此外,大殿中還有一只拜佛狀的蟾蜍,它是利用天然隆起的巖石雕刻而成,為大殿禮佛增添了一份虔誠感。每年凡遇禮佛節(jié)日時,各地的信徒與香客便會慕名而來,寶豐禪寺因此而香火旺盛。
相傳此洞是魏虞二真修道所在。夏日洞中涼風習習,陣陣流泉如琴聲,冬日暖融融,松濤聲似石鼓??v觀奇巖怪洞,真有“洞洞橫對山崖下,深凹莫測吐云煙”之感。站在洞口,仰望高處,只見一線陽光直射洞口,好一個別有洞天。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科院考察分隊在洞宮挖掘大量海生動物化石、貝殼等,證實該地遠在遠古時就是洲澤湖海。由于地殼演變,形成諸多巖洞、怪石、奇峰,成為美麗風景勝地。
花橋位于楊源鄉(xiāng)坂頭村口,橫臥蟠溪之上,是由坂頭蘇坑人陳桓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進士及第后衣錦還鄉(xiāng)時創(chuàng)建,隨后時毀時修,現(xiàn)存建筑雖為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但一如舊貌。該橋為單孔樓閣式風雨橋。橋身長約50米,寬約6米,因三層主樓翹檐朝天似蓮狀而得名。橋內(nèi)文化色彩極其濃郁,在橋頂斗拱,橋廊神龕以及80根橋柱樁上,繪有“桃園結(jié)義”、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花鳥壁畫,楹聯(lián)近百幅,藝術品百幅,藝術品位高,令人贊嘆。橋內(nèi)設有兩條通道,其中一條用木柵欄相隔,寬約1米的邊道過去專供婦女行走。這在福建眾多古橋梁建筑中還是少見的,在橋的二、三間掛有風鈴,遇風則叮當作響,村民們便根據(jù)是東邊還是西邊鈴響來預測晴雨,頗為靈驗。更為奇特的是,在橋孔中央石縫間還伸出兩把黝黑的寶劍尖,據(jù)村民介紹,寶劍尖逢澇時能自動伸出,旱時則自動縮回5至20公分,實屬奇觀。
虹溪位于洞宮山景區(qū)中心麒麟巖下,長10余公里,寬約3米,令人驚奇的是,如此長度的儲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見河卵石和泥沙。關于虹溪的由來,還流傳著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當年龜蛇精為患洞宮山時還沒有虹溪。因此,旱災、澇災連年不斷,百姓輾轉(zhuǎn)溝谷,無以為生。上天為拯救生靈,便派兩位仙人下凡消滅了龜蛇精,并用神牛、神犁從洞宮山起沿環(huán)峽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鴛鴦溪。
即虹溪巖圈,在虹溪新舊橋之間還屹立著一塊球狀山巖,人稱“風動巖”。幾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動。在洞宮山霧中橋下峽谷中的8塊巖石上,布滿了280多個形狀規(guī)則、大小各異的同心圓。令人不解的是,在這條數(shù)公里長的峽谷中,僅有這8塊巖石上有同心圓圖形,且這8塊巖石石質(zhì)十分堅硬,風鉆在上面彈跳也不過留下些白點。因此,關于它的由來,人們眾說紛壇,或疑為外星人所為,或疑為火山爆發(fā)所致,或疑為滄海桑田時海生動物所為,或疑為古越族圖騰或宗教信仰的遺跡等等,撲朔迷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將它命名為“怪圈”。一位作家曾生動地描寫道:“它如符咒,如密碼,如一頁頁讀不懂的天書,卻又使人隱隱感到,那是天工造化對人類的某種暗示,某種隱喻,某種呼喚。”
前往:乘坐交通工具進入寧武高速公路(或:乘客可以在武夷山高鐵東站下車)--->政和縣--->楊源鄉(xiāng)(出高速公路)--->桃洋村(由202省道往與202省道垂直的縣道行進)--->花橋、西門(由此到達洞宮景區(qū)區(qū)域)。
離開:西門村(鄉(xiāng)道)--->泗橋(省道)--->周寧縣--->福州(寧上高速、寧武高速)。
洞宮山脈,由浙江省延伸入境的余脈,東擁壽寧、政和、周寧、福安等縣,南接鷲峰山脈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長約50公里,一般高度800~1000米。最高峰山羊尖,海拔1649米,位于壽寧縣北部,為全區(qū)最高點,該山脈主要由流紋巖、花崗巖構成,局部有凝灰?guī)r出露。新生代隆升幅度較大。為平溪、穆陽溪、松溪(南平地區(qū)境內(nèi))的分水嶺。森林覆蓋率在50%以上,區(qū)域內(nèi)的車嶺、九嶺分別是古代壽寧縣通往東南、西南方向的交通要道。箬坑隘、青草隘則是閩浙間的要隘。
后溪,在壽寧縣,泰順縣稱壽泰溪,發(fā)源于山羊尖南麓的楓樹洋,自西北流向東南。由源頭流經(jīng)龍溪、地洋至長嶺段稱為地洋溪。匯入支流小東溪后,流量倍增,折向東南經(jīng)司前的楊梅州至武溪段,稱為鐵梗溪,流出武溪后始稱后溪。沿壽寧與浙江省泰順縣邊境南下,經(jīng)磜坑、大王前至渡家洋與犀溪交匯后,經(jīng)甲坑邊境流入福安縣注入東溪,匯于交溪,境內(nèi)全長48公里,流域面積335.2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2.97億立方米。
犀溪,東溪上游后溪支流。發(fā)源于境內(nèi)透風尖南麓后西溪東北角,自西北流向東南,經(jīng)后西溪、伏際、溪潭、炭山、榅洋至西浦匯入支流泮洋溪(泮洋溪發(fā)源于伏際山,流經(jīng)大安、村頭、泮洋至西浦墓林下注入犀溪),再經(jīng)渡家洋注入后溪。全長33.5公里,流域面積182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2.44億立方米。
蟾溪,為縣境內(nèi)重要水系,發(fā)源于西部邊境卜蛇林下大熟山。自西北流向東南,經(jīng)大熟、六六溪、鰲陽、安章、角林、龜嶺、傍洋、石鼓、后洋、官路至竹管壟匯入支流南陽溪(南陽溪發(fā)源于南山頂南麓,上游分2支,其一源于赤陵洋,其二源于鐵場,流至南陽匯合,經(jīng)官路至布羅林注入蟾溪)然后由竹管壟經(jīng)坑底林、劉坪至東南邊境橫山流入福安縣境,經(jīng)太逢,于潭頭鎮(zhèn)匯于交溪東源東溪。上游河床狹窄,坡度陡峻,水流湍急,居高臨下,多形成瀑布和狹谷,三曲嶺瀑布尤為著名;中下游坡度較為平坦,水流稍緩,但溪底多礫石堆積,礁石突出,無法通航。蟾溪全長45.5公里,流域面積226.7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達2.9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居壽寧溪流之冠。蟾溪流經(jīng)縣城的一段,建縣前,原流至今之西門橋即以90度直角拐向半月山麓經(jīng)城南直下。每遇山洪暴發(fā),泛洪往往改道而行,直沖城東。年侵月蝕,漸成洼地,形成東流河道。建縣后,由于需要筑城防衛(wèi),鑒于水文情況,截彎取直,堵塞南流半月山下河道,開挖新河道。引水順流通過城內(nèi),如玉帶長環(huán)于舊縣衙之前,東至門外順地勢沿城邊轉(zhuǎn)向東南。既便于居民取水改變鰲陽風貌,又可作護城河以固防衛(wèi)之用。改道后的溪邊居住區(qū)取名新溪仔,地名沿用迄今。原半月山下河道,今已成為居民區(qū),地底古河道舊跡尚存,沙石厚達3~4米。
平溪,系斜灘最大支流。發(fā)源于政和縣西表嶺紫翠巖下,在縣境西部流入南溪。向東流經(jīng)溪底、東木洋、平溪、環(huán)溪、嶺兜、長溪、印潭、下老、豬母巖、渡船頭至斜灘的交溪亭注入斜灘溪,全長50公里,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
鳳陽溪,發(fā)源于壽寧縣東北邊境老鴉山東麓。由鳳陽鄉(xiāng)劉厝入境,自西向東流經(jīng)劉厝、基德、廷加洋、東嶺后至小溪出境,流入福安稱小溪。境內(nèi)全長18.3公里,流域面積59.3平方公里,年徑流總量0.64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