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寺,藏語稱“覺覺拉康”,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貴德縣河東鄉(xiāng)保寧村,離縣城2.5公里,大約十分鐘車程。珍珠寺建于南宋淳祜年間(公元1241-—1252年),距今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成年代比西藏拉薩的大昭寺還早200年。寺內(nèi)供奉的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相當于拉薩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故被稱為“前藏第一寺”,前去拉薩朝拜的信徒一般都到貴德的珍珠寺朝拜,否則等于沒有拜見到真佛一樣。
珍珠寺早期屬于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明朝后期改宗為格魯派,現(xiàn)在由貴德貢巴寺管轄(歷史上貢巴寺又是塔兒寺的屬寺)。雖說寺院規(guī)模不大,占地不過20畝,但名氣很大。每逢重大宗教節(jié)日,特別是三月十五日的守齋節(jié),安多、康巴、西藏乃至印度等地的善男信女慕名前來頂禮膜拜,虔誠有加,場面十分壯觀。寺院的始建者薩班·貢噶堅贊是薩迦派的領袖,他為元帝國的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是西藏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當時,他和元太子闊端關系密切,闊端賜給他許多珍珠,用一峰駱駝準備馱回西藏,途徑貴德河東鄉(xiāng)保寧村,駱駝長跪不起,薩班·貢噶堅贊環(huán)視四周,認定此地是塊風水寶地,遂用珍珠作費用,修建了珍珠寺,塑造了釋迦牟尼佛等佛像。在舉行開光儀軌時,信徒們仿佛看到有許多佛、菩薩化入佛像之中。
珍珠寺的山門前原有磚雕照壁一座,上有浮雕楹聯(lián)一幅:寶貝定何亦靈山不遠;珍珠明這鏡非里勝長”,橫批“雨花世界”?,F(xiàn)在照壁和楹聯(lián)已不復存在。山門座北朝南,山門內(nèi)供奉了四大天王神像。佛經(jīng)中稱世界的中心是須彌山,四方有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四大天王各保護一方天下。
東方持國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代表盡職盡力主持國家事務,意謂佛教徒應盡心盡力完成自已的社會職責,使社會和諧,國家安寧。他原本是印度樂神,以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門。南方增長天王,身青色,手握慧劍,代表“天天進步”,意謂佛教徒要加強品德修養(yǎng),學問和才識才能增長(要注意儀容、舉止、行為、作風等),永遠站在時代的前端,也表示法力無邊,維護佛法。西方廣目天王,身紅色,手中纏繞一條蛇,代表“多看”,意謂佛教徒學習佛教知識要有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北方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代表“多聽”和“增長”的方法,意謂佛教徒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成就自已的學問,增長自已的見識。他原本是印度的財神,寶傘表示制服魔眾,保護人民的財富。
四大天王手持的法器,各有表法的意義:琵琶代表做事要合乎規(guī)矩,恰到好處,就像彈琴一樣,琴弦松了彈不出美妙的音樂,緊則易斷?;蹌Υ頂財嗍郎系囊磺袩?。纏蛇代表變化,多角度看問題紛繁的世事才會看清楚,才能應付;寶傘代表遮擋世上的種種污染和誘惑,注重保持自已的清凈心。
四大天王神像,是彩繪的泥塑,造型美觀,做工精細,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各具情態(tài),出自高超的熱貢藝人之手。
珍珠寺有二層正殿一座,規(guī)模雖小,但用料考究,造型優(yōu)美,光彩奪目,充分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的建筑藝術風格。殿頂裝飾有琉璃瓦,上立鍍金銅塔一個,直徑4米,高5米,在陽光的照耀下光彩奪目。大殿前的煨桑爐內(nèi)人們爭相煨桑,香煙裊裊;晝夜不斷,天天如此,年年往復。點長明燈的和磕長頭的藏族同胞更是絡繹不絕。
進殿堂之前,我們先去轉(zhuǎn)嘛呢經(jīng)桶,祈求自已平安吉祥,四季安康。金桶上雕刻的是藏文的六字真言。轉(zhuǎn)經(jīng)桶從左向右轉(zhuǎn)起,順時針逐個旋轉(zhuǎn),一般要轉(zhuǎn)三圈。
大殿內(nèi)壁供奉著三世佛:燃燈古佛(過去佛)、釋迦牟尼佛(現(xiàn)在佛)、彌勒佛(未來佛),供桌上擺放有大小不等的銀制酥油燈數(shù)千盞,最大的可盛酥油40多斤。這些明燈點亮了佛堂,也點亮了人們的心靈。左右兩邊侍立著八方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金剛手、彌勒、虛空藏、解障菩薩)和兩尊護法神。
正殿后面的殿堂里,供奉的是蓮花生大師(寧瑪派的祖師),宗喀巴(格魯派的創(chuàng)始人),十一面菩薩(表示佛法無處不存,無處不在),阿底峽尊者(噶當派的創(chuàng)始人),薩班·貢噶堅贊(珍珠寺的創(chuàng)建者)。
寺院的花園里栽植了旃檀樹,牡丹樹、芍藥等花卉,每當花開時節(jié),花香撲鼻,沁人心脾。珍珠寺往南一百米處有諾布嶺文化園,感興趣的游客可以去憑吊一下民族英雄—格薩爾王的遺蹤和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