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補冬是什么時候
一般認為是立冬開始補冬,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jié),俗稱“補冬”。在立冬至日補一下,是為了適應氣候季節(jié)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御寒冬。在中國民間一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習慣。
補冬是中國節(jié)日飲食習俗。流行于全國各地。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立冬意味著進入寒冷的季節(jié),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是日,一般殺雞宰鴨或買羊肉,加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也有用糯米、龍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杭州人此節(jié)習吃餛飩。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
二、立冬意味著冬天到了嗎
是的。立冬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九個節(jié)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冬節(jié)氣的到來意味著冬天的開始,而是不是冬天到了要看地區(qū),因為不同地區(qū)溫度不同,溫度低于10°C才能算是冬天。
如果以氣候平均溫度穩(wěn)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候平均溫度10℃以上時結束,那立冬這個時間點大部分地區(qū)還沒進入冬天,甚至在南方地區(qū)還會有“十月還有小陽春”的現(xiàn)象。
三、補冬是立冬還是冬至
從立冬開始補冬,冬至進補最易吸收。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jié),俗稱“補冬”。民間認為立冬之夜是補冬的最好時機,中醫(yī)認為冬至這天進補身體最容易吸收,而且天冷不容易上火。冬至是天地陰陽氣交樞紐,也是人體陰陽氣交的相關時刻,所以冬令進補常選擇于冬至日開始,藥性宜偏于溫熱養(yǎng)陽,但應以溫而不散、熱而不燥為主。
四、立冬和冬至節(jié)氣有什么區(qū)別
1、天文位置不同
冬至節(jié)氣到來的時候太陽到達黃經(jīng)270度,立冬則是到達黃經(jīng)225度,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的第二天就將向北移,而立冬這天,太陽的直射點還在一天天南移。
2、意思不同
立冬表示秋是終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意思,后面意味著冬天的開始;而冬至是日影最長的時候,此時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長。
3、習俗不同
冬至有“冬至大于年”的說法,所以在冬至節(jié)氣到來的時候吃的也會稍微豐盛些,很多地區(qū)在冬至有吃餃子、餛飩、羊肉、蘿卜、八寶粥等溫補的食物,而立冬更多只是迎冬、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