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死了,我的微信、QQ、微博賬號誰來處理?我網絡賬戶里的錢怎么辦? 我游戲賬號里面裝備怎么辦?”當互聯網成為連接虛擬與現實的橋梁時,橋上站著的人開始擔心自我消失后帶來的數字遺產問題。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一紙判決引來全球關注:一對德國夫婦合法獲得了其已故女兒的社交媒體臉書賬號繼承權。
2012年,這名15歲的女孩在柏林遭地鐵碾軋身亡。她的父母希望弄清死因,申請進入逝者的臉書賬號查看個人信息,但被拒絕。于是他們將臉書告上法庭。官司幾經波折,從州法院一直打到聯邦最高法院,雙方互有勝負,引用的法條上至120年前的遺產法規(guī),下到現行的聯邦數據保護法。盡管德國法院判決認為,數字遺產就像個人日記和私人信件等實體文件一樣,沒有理由區(qū)別對待,但現實并不像二進制那樣涇渭分明。
法院認為,數字內容就像信件、書籍和日記一樣,應該在所有者身亡后被轉交給繼承人。女孩的父母表示,他們希望通過查看她的賬戶,以確定她是否是自殺。而且這也有助于他們與火車司機商議賠償事宜。
Facebook 拒絕這對父母訪問該帳戶的原因是,他們認為有義務保護她在平臺上所連接的所有人的隱私。查看私信不僅僅會涉及死者的隱私,更會涉及她尚在人世的其他好友的隱私。
《Facebook 社群守則》中規(guī)定,得知用戶過世后,Facebook 公司會在此用戶個人主頁的名字上方加上“緬懷追思”字樣,將其帳戶設為悼念狀態(tài)。這有助于人們清楚地知道此帳戶現在已被設為悼念帳戶,用于緬懷逝者,同時保護逝者的帳戶被盜用以及出現欺詐活動。另外,Facebook 稱不會移除、更新或更改其個人主頁或帳戶的任何內容。
在遺產繼承方面,Facebook 允許用戶指定委托聯系人,幫助他們在過世后打理帳戶。委托聯系人可以在死者的個人主頁上發(fā)布置頂帖子,如公示追悼會信息等;亦可回應新的加好友請求,如添加之前尚未使用 Facebook 的老友或親屬;還可更新該賬戶的個人頭像和封面照片,甚至可以直接申請刪除死者的帳戶。
但是,委托聯系人不能以常規(guī)方式直接登錄死者的帳戶,亦不能刪除或更改死者過去分享的帖子、照片和其他內容,不能查閱死者的私信,不能刪除任何好友或發(fā)出加好友請求或為該帳戶添加其他委托聯系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崛起,網民在虛擬世界留存的痕跡已經不僅僅是數據本身,其背后產生的經濟價值、情感價值,以及在網民過世后這些數據的歸宿問題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圍繞如何處理這些數字遺產,也催生了一些創(chuàng)業(yè)機會。
直到2016年下半年,網絡虛擬財產、數據信息將成為受法律保護的民事權利,被寫入《民法總則》(草案)中,目前,草案已進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審議當中,這也意味著未來互聯網用戶和互聯網公司,都需要重新開始思考針對網絡虛擬財產的權利和義務。
隨著人們在網絡上的投入逐年增多,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自己在互聯網上保存的數字資產能夠得到后人的繼承。然而在現實層面,“數字資產”遺留下來的繼承問題卻并不像化身為“精神墓碑”那樣簡單。
目前,在美國、瑞士等國家,已經開始有將“數字遺產”納入法律的實踐。在我國,按照當前慣例,長期不使用的情況下,即時通訊工具賬號是不會被注銷的,但可能會被提供服務的公司回收;而電子郵箱號則只要3至6個月沒登錄就會被凍結然后被注銷。如果是游戲賬號,因為涉及“虛擬財產”的問題,情況會更加復雜一些。不少法律專家認為,網絡中的游戲賬號、武器裝備、經驗值、寵物、金幣具有財產屬性,應當受到立法保護。
關于“數字遺產”的繼承是否立法以及何時立法,始終存在著爭議。
此外,“數字資產”所涉及的財產關系復雜,不僅法學界對其到底是物權、債權還是知識產權素有爭議,而且繼承中還涉及“數字遺產”保護與隱私權保護、“數字遺產”保護與公司利益保護之間的價值沖突,一時難以有效調和。
騰訊在軟件許可及服務協議中規(guī)定,“騰訊QQ賬號使用權僅屬于初始申請注冊人,用戶完成申請注冊手續(xù)后,禁止贈予、借用、租用、轉讓或售賣”。在注冊新浪微博時,前置的《新浪網絡服務使用協議》也規(guī)定,“用戶不應將其賬號、密碼轉讓或出借他人使用”。
因為一旦將“數字資產”納入可繼承的范圍,用戶隱私泄露、遺產價值認定、審核確定繼承人和被繼承人身份等問題將會大幅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
由于目前的法律并沒有對“數字資產”進行明確規(guī)定,也沒有對網絡服務中的各種法律關系予以有效規(guī)范,以至網絡用戶協議對于用戶“數字資產”歸屬的評判作用可謂舉足輕重。這幾乎等于為網絡運營商的生殺予奪留下了“自由裁量”的空間。
Facebook過世用戶的親人有兩種選擇:可以讓這家公司刪除他/她的賬號,或者讓該賬號變?yōu)椤凹o念號”。當賬號變?yōu)榧o念號后,任何人都不能再登錄,不過其好友仍能夠發(fā)表留言。
此前,Facebook只允許好友看到紀念號用戶,現在這家公司決定為了尊重逝世用戶意愿,在他們死后,維持他們的隱私設定不變。另外,逝世用戶好友還可以要求看死者生前“回首好時光”視頻。
Twitter用戶只能直接聯系這家公司,并隨附你的身份證和已故親人死亡證明來要求其關閉賬號。Instagram和LinkedIn也是采取相似處理方式。
Google有Inactive Account Manager(不活躍賬號管理)功能,這項服務可以讓你來決定自己的Google ,Blogger, Drive, Gmail, Picasa Web Albums, Google Voice以及YouTube等賬號的命運,并促使你為自己建立一個截止日期。
如果所設定的日期快要來臨,你就無法進入賬號,這項服務就會給你發(fā)送一條確認短信,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你沒有回復,谷歌默認你已經死亡。當截止日期過后,這項服務會將你的照片、視頻或者郵件發(fā)送給你事先指定的聯系人。
微軟和雅虎明確表示,它們不會分享用戶的賬號。不過,它們在收到請求后會關閉已故用戶的賬號。微軟已經推出了Next of Kin服務,如果你能提供證明,證明你與死者之間的親屬關系,以及死者死亡證明,這項服務將會把死者生前所有郵箱保存在一張DVD中發(fā)給你。
只要你的親人留下一臺跟這項云存儲服務相連接的計算機就OK。如果沒有留下計算機,你可以嘗試聯系這家公司,要求其讓你進入親人的賬號,不過Dropbox并不承諾就一定會批準。
不幸的是,蘋果在其服務條款中有一項“生者不享有對死者名下財產的所有權”的規(guī)定。根據這項條例,蘋果賬號是不可轉移的,你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聯系iCloud客服來關閉死者的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