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宗閣位于鎮(zhèn)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毀于咸豐三年(1853年),中經嘉慶、道光兩朝,歷時75年,以收藏《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而聞名海內外。
文宗閣是由駐揚州的兩淮鹽運使督造的。落成時,鹽運使呈請弘歷帝為閣提名。弘歷帝親筆御書《文宗閣》匾額。弘歷帝于乾隆45年(1780年)春第五次南巡,駐金山行宮,曾賦詩說:“百川于此朝宗海,是地誠應庋此文”。鎮(zhèn)江背倚奔騰浩蕩的長江,上達川鄂,下抵江浙,柱南北之沖,扼東西之要,更有金、焦二山孤峙江心,百川朝宗,形勢雄險,景色壯觀,是庋藏《四庫全書》的勝地。文宗,便是百川朝宗歸海的自然美景和薈萃古今載籍的《四庫全書》之溶合。由此可見弘歷帝冠名“文宗”的寓意所在。
文宗閣內瑤版玉弢,千卷萬帙,藏書甚豐。貯藏抄本《四庫全書》3461種,79309卷,分裝6221函、36482冊。經部5402冊,分裝947函,用青色函。史部9463冊,分裝1625函,用赤色函。子部9084冊,分裝1583涵,用白色函。集部12398冊,分裝2042函,用黑色函?!端膸烊珪偰夸洝?27冊,分裝22函,用黃色函,《四庫全書簡明目錄》8冊,分裝2函,函色不詳?!稓J定古今圖書集成》5020冊,分裝520函?!稓J定全唐文》504冊,分裝50函。《欽定明鑒》24冊,分裝2函。還有其他藏書。
清朝初期,統(tǒng)治者為了淡化知識分子的反清意識,在大興文字獄,采取殘酷鎮(zhèn)壓手段的同時,提倡儒學和漢族傳統(tǒng)文化,采取麻痹和拉攏的辦法。乾隆37年(1772年),弘歷帝下令,選派以紀昀為首的著名學者100多人開始編撰四庫全書。先后共收藏書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36000余冊。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所以取名《四庫全書》。這是我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叢書。它著錄了3461種,79309卷,存目的有6793種,93551卷。此書頭份告竣,歷時十年,連同在抄的3份,藏于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沈陽故宮的文溯閣,承德行宮的文津閣,被世稱為“內廷四閣”亦稱“北四閣”。皇帝念及江浙一帶,人文淵藪,為了粉飾“太平盛世”,消除排滿思想又續(xù)抄該書3份,藏于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鎮(zhèn)江金山寺的文宗閣,這三閣,被世稱為“江浙三閣”亦稱“南三閣”。這七閣均仿寧波天一閣藏書樓的式樣。
文宗閣被毀后,恢服重建文宗閣是歷代文人的夢想,這個夢想一直持續(xù)到解放后。2003年,鎮(zhèn)江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論文集第四集刊登了一篇文章《世人扼腕嘆文宗》,由此引起不少文人墨客和有關部門對文宗閣的初始研究,并在鎮(zhèn)江“兩代會” 上提出建議和提案,呼吁重建文宗閣。然而,文宗閣已經被毀一百多年了,到底是什么樣子,一直是很多人不停尋找的謎底 。
鎮(zhèn)江市圖書館原副研究員彭荷成經過三年不停地扒疏翻檢, 終于在《兩淮鹽法志》中找到了文宗閣實景寫真圖。文宗閣之所以出現(xiàn)《兩淮鹽法志》中,史料記載,是因為文宗閣是乾隆四十四年由兩淮鹽政出資興建。專家將文宗閣實景寫真圖與現(xiàn)存文獻中文字描寫相比對,發(fā)現(xiàn)完全相符。圖案中可看出,文宗閣建于四面環(huán)水的金山,仿照范氏天一閣模式,坐北朝南, 隔庭院有門樓三間與閣相對, 兩側有廊樓各十間,將閣聯(lián)成四合院形式。閣前銀濤雪浪,氣勢磅礴; 閣后山崖陡峭, 峰顛浩伏;閣內瑤版玉韜,千箱萬帙,誠然是一座收藏宏富的圖書館。
2009年11月中旬,由鎮(zhèn)江市園林部門主辦的文宗閣重建工程正式啟動。
2010年3月,在文宗閣原址以東200內,也就是如今的金山公園內即原金山公園管委會辦公地正式動工興建,已進入室內裝潢階段,整個工程耗資達上千萬元。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重建后的文宗閣已初顯出媚人的風采。舊時的門廳、御座房, 還有藏書樓、回廊等組成了兩進古典院落,院內香樟、銀杏、假山、海棠、紅楓、翠竹、亭閣回廊----似乎是原文宗閣的“復制品”,引人入勝,令人贊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