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山也稱青龍山。因其東端象龍頭,故稱龍首山。素有“大廟山”之美稱,是河州佛、道教的名景勝地之一。198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班禪額爾德尼·卻吉堅贊親臨龍首山視察,為二郎廟書贈“佛道神清”錦旗。
龍首山位于臨夏縣城東南四公里之處,北與煙洞山對峙,南與古城山相望,聳立于老鴉關(guān)、土門關(guān)、槐樹關(guān)三關(guān)之首。聚老鴉關(guān)河、大夏河、槐樹關(guān)河三河之水,從東到西,山勢險峻,氣勢磅礴,通道貫穿,國道213線環(huán)山而過,是唐蕃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河州旱碼頭通往青海、西藏、四川、甘南等地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鑒于龍首山素有神廟古跡,三關(guān)險麗,三河奔流,山清水秀,氣候宜人的獨特景色,已成為河州各族人民的旅游樂園。
據(jù)民間傳說,龍首山二郎神,是戰(zhàn)國秦王時蜀郡李冰的兒子。相傳,李冰父子治理都江,修堰防洪,修渠灌田,造福民眾,功德無量,唐朝敬德年間,皇帝賜封二郎父子為治理江河的龍王,在都江堰修建二王廟,奉享煙火,佑護(hù)川蜀黎民百姓。
河州跑四川的腳戶長年往返不斷,耳聞目睹二郎父子庶天干,日頂太平,提繩鎖入海降龍,天上人間降風(fēng)榮。菩薩甘露救萬民的無量功德,無比信仰,便傳于本地,河州的信士民眾屢聞后,無比羨慕,決計要請二郎神來河州,治理山河,造福決眾,特聘請了常年往返于四川的河州韓集王家灣的腳戶去四蜀都江堰二王廟請二郎。腳戶到達(dá)二王廟趁奉香火之機(jī),向二郎傾訴了河州民眾的心愿,待夜半人靜潛入二王廟,偷偷背走了二郎的木偶神像,來到河州后,寄居在萬壽觀的二郎崗。
二郎神轉(zhuǎn)化為一個賢道,訪問貧寒,體察民情,遍游河州山川,登上龍首山,視之美景,令其留戀忘返,他動員鄉(xiāng)民,即在龍首山選定廟址建其宮殿,他深知河州民眾貧困,只請當(dāng)?shù)剜l(xiāng)老整修廟址即可,建宮所需費用都由他自己解決辦理,眾鄉(xiāng)民深受感動。
數(shù)日后,鄉(xiāng)民見到,不知從那里來的木材、磚瓦、料石堆滿廟址,工匠齊備,建宮聲勢浩大,不久,一座氣勢雄偉,富麗堂皇的宮殿聳立于龍首山。河州四方信士民眾、商人、腳戶等歡天喜地,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的將二郎神像從萬壽觀二郎崗請到了龍首山,舉行了隆重的二郎神入宮儀式。從此,河州風(fēng)調(diào)雨順,萬物豐盛,商人發(fā)財,腳戶亨通。每當(dāng)初一、十五、信士民眾,游人絡(luò)繹不絕,這就是民間傳說的二郎神宮是二郎爺自己修建的神話故事。
龍首山不僅依山傍水,林木蔥郁,風(fēng)景秀麗,還有那信士民眾仿古陸續(xù)重建的二圣宮、靈瑞宮、朝陽寺、城皇廟、觀音樓等聞名遐邇的廟宇、古跡和美妙傳說中的如意松、馬跑泉、道人泉,為龍首山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宮殿古廟、青山綠水、神泉古樹、神話傳說構(gòu)成了龍首山的繁榮盛景。
如今的龍首山,寬闊宛延的公路直通山頂,登山棧道間,方亭、雙層三重檐六角閣、云墻、牌坊、碑亭、山門依次林立,一群群善男信女、文人墨客,進(jìn)出于廟宇宮殿之間,一腔誠意,寄托著滿腹希望。縷縷香煙縈繞,飄逸似神仙酒露,令人心曠神怡,不久的將來,龍首山將會以更加迷人的豐姿展現(xiàn)在中外游客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