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霞三洞,即石屋洞,水樂洞,煙霞洞,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處著名風(fēng)景,位于南高峰下的煙霞嶺上,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日00:00-24:00。
煙霞三洞,在虎跑附近路邊上原有一井,上有四個井眼稱四眼井,對面有一條小路,兩邊桂樹成林,行約500米便是石屋洞,其洞高敞,洞頂如屋,因此得名。洞壁原有五百羅漢石雕,現(xiàn)已毀。主洞邊上另有一洞稱“石別院”,洞后上寬下窄,狀如浮螺,取名“滄海浮螺”。石屋洞規(guī)經(jīng)整修,遍植花木。
在虎跑附近路邊介紹上原有一井,上有四個井眼稱四眼井,對面有一條小路,兩邊桂樹成林,行約500米便是石屋洞,其洞高敞,洞頂如屋,因此得名。洞壁原有五百羅漢石雕,現(xiàn)已毀。主洞邊上另有一洞稱“石別院”,洞后上寬下窄,狀如浮螺,取名“滄海浮螺”。石屋洞規(guī)經(jīng)整修,遍植花木。
石屋洞前約1000米,是水樂洞。洞外路邊桂樹林立,中秋時分,金桂飄香,游人可在桂樹旁品茗小坐,極具佳趣。水樂洞深60多米,洞口有清泉流出,聲如金石,十分悅耳。兩旁石壁上有“天然琴聲”、“聽無弦琴”等石刻,在洞內(nèi)到處可聽見水聲,但見不到水,直至洞口才見清泉如注。洞底原有梁山伯、祝英臺石像兩座。另有一石,用杖一擊,聲如古琴,很是奇妙。
水樂洞外約500米,為煙霞洞。煙霞洞內(nèi)壁上的石窟造像,為五代時的作品,造型生動,自然流暢,特別是洞口的觀音與大勢至菩薩較為精美,有呼之欲出之感。洞左有一石,狀如大象,石象肚下又有一石如一小象,極具妙趣。鄰近還有佛手巖勝景。佛手巖在“聯(lián)峰”巨巖洞中,洞內(nèi)有一手狀石柱下垂,維妙維肖,因稱“佛手”。自山徑望前折回便是"呼嵩閣",居高望下,山景盡收眼底。
位于石屋嶺下,因洞形如屋故稱“石屋洞”。洞壁鐫刻500余尊小羅漢,中間鑿有釋迦佛、諸菩薩像,其中比較古老的是五代晉天福年間的作品。太平天國時羅漢頭都被毀,現(xiàn)造像也已不存。洞內(nèi)高敞虛明,狀如軒榭,可布幾筵,據(jù)說百姓曾躲避兵災(zāi)于此。
位于煙霞嶺下,舊為錢氏西關(guān)凈化院。宋代以前名聲極大,但日久淤塞,后由宋朝賈似道重新修葺,此后屢興屢廢。有泉水自洞內(nèi)流出,流勢急湍與巖石撞成飛沫,似水霧一般,淙淙水聲如奏樂一般,如蘇東坡的《水樂洞小記》寫道:“泉流巖中,皆自然宮商?!彼挝鯇幎辏伎な剜嶁趁八畼范础?。洞口有孫克宏的隸書“清響”二字。洞前有水樂寺,今不存。煙霞洞在南高峰西南坡煙霞嶺上,為石灰?guī)r溶洞。洞頂大小不等的鐘乳石,遠望如一片蒸騰欲出的煙霞。洞中原刻有六尊羅漢,史書記載,此洞在公元944年(后晉開運元年)僧人彌洪在此建庵,傳說彌洪圓寂后托夢給吳越錢武肅王,“吾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吳王夢醒后于是增刻至十八羅漢。南宋時又補彌勒大佛、觀音等造像。洞側(cè)有許多名人題刻。洞極為寬敞,為石屋嶺諸洞之首。
此洞與一般溶洞不同的地方是洞深只30多米,洞室由外向里逐漸收縮,至洞底高僅1米許,舉手可摸到洞頂。洞內(nèi)不以鐘乳石、石筍之類為主景,而是以利用天然巖穴刻成的石窟造像取勝,較大的有38尊,還有一些小型供養(yǎng)像和浮雕。造像大致分三個時期的作品:正壁三世佛、脅侍像,16尊羅漢以及孔雀明王等為五代時期作品;釋迦和彌勒為宋代添造;由財神改作的蘇東坡像為清代改造。其中以洞口兩旁刻于宋初的觀音和大勢至菩薩較為精美。大勢至菩薩低頭俯視、雙手交叉下垂的神態(tài),莊嚴而顯慈悲;顏面、前胸、手腕的肌肉豐潤。觀音的表情刻劃得真摯而溫雅,面部豐麗,肩上所披薄襞衣,自然流暢,表現(xiàn)出軀體隱約可見的曲線,這兩尊像今仍在。與洞相配的還有呼嵩閣、舒嘯亭、臥獅亭(今已不存)、吸江亭、象鼻巖、佛手巖、霞園等亭閣庭院。
煙霞洞的盛名是在清同治、光緒年間。當時一位從福建來的僧人名學(xué)信,不僅文才出眾,還有一手烹調(diào)手藝。煙霞洞在他的主持下,一時文人如陳豪、俞曲園等都樂于與他相交。而更多的游人是慕名這里的素菜、素面。每逢客至就餐,不論面菜,學(xué)信都親自下廚。他圓寂后,徒弟金復(fù)三,人稱“金和尚”,也善蔬肴,直至三十年代末,煙霞洞的素蔬,在西湖享有盛名。
可乘坐87路
黃龍旅游集散中心-浙大附中-植物園(玉泉)-洪春橋-黃泥嶺-茅家埠-浙江賓館-雙峰-南天竺-龍井寺-龍井茶室-龍井山園-翁家山-煙霞洞-楊梅嶺-上滿覺隴-水樂洞-滿覺隴-石屋洞-赤山埠-蘇堤-凈寺-長橋-絲綢博物館-玉皇飛云-施家山-之江路南復(fù)路口
之江路南復(fù)路口-閘口南-民安苑-施家山-南觀音洞-絲綢博物館-長橋-凈寺-蘇堤-赤山埠-石屋洞-滿覺隴-水樂洞-上滿覺隴-楊梅嶺-煙霞洞-翁家山-龍井山園-龍井茶室-龍井寺-南天竺-雙峰-浙江賓館-茅家埠-黃泥嶺-洪春橋-植物園(玉泉)-浙大附中-黃龍旅游集散中心。
胡適之先生日記載:“(1923年)9月14日,同佩聲到山上,坐一亭中講莫泊桑小說遺產(chǎn)給她聽。上午、下午都在此?!薄?月19日,與佩聲出門,坐樹下石上,我講一個莫泊桑的故事給她聽,夜間月色不好,我和佩聲下棋。”日記所載佩聲,是胡的表妹,胡因病來杭療養(yǎng)時,她在杭州女子師范就讀,抽空常去胡適居所,二人感情由此升溫,但是胡適傳統(tǒng)觀念強,即便心有旁屬,舊式父母之命的婚姻,他始終不曾放棄,直到他過世,為他送終,慟哭不已的,還是他的發(fā)妻江冬秀。
一段旁逸斜出,揪人心弦的戀情,使胡適先生對于杭州,有了特殊的情分。當年胡適攜侄子來杭,邊讀書邊療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的居所,就在煙霞洞旁煙霞寺。寺廟為五代時所建,清末以后,漸漸默默無聞。所謂“一角夕陽藏古洞,四周嵐翠接遙村”,過“煙霞勝境”圓洞門,當年寺廟,今日茶室,古樸依舊,大殿與禪房,均可辨認無礙。后院有石徑,蜿蜒通南高峰,晨鐘暮鼓之聲,不復(fù)可聞矣!
現(xiàn)今的茶室,茶飯統(tǒng)賣,一人二十元。此間飯菜,茶水,家常樸素,口腹之欲,在此不能盡享,它給世人的,更有一堆云嵐,幾縷桂香,空谷傳聲,靜似桃源。尤其是清秋,桂花漫山遍野,無須賣花人試賣花聲,桂花兀自香醉人。而此間人文意味甚濃,亦堪比八月桂香,楹聯(lián)匾額,觸目皆是,隨手拈來一副:“半空虛閣有霞住,六月深松無暑來?!笨扇牲c,清新宜人。
回頭說胡適之。適之先生的家鄉(xiāng),安徽績溪,他從小過慣鄉(xiāng)土生活,所以成年后雖然收入頗豐,但生活簡樸,除了三餐“老頭”飯,零食他不吃,水果也吃得少。他的家鄉(xiāng)菜,比如臭鱖魚,還有三石:石雞石耳石斑魚;三山:山雞山牛山龜,還是很有特色的,口味上,脫不開一個“土”字。盤桓杭州煙霞嶺,想要一品農(nóng)家菜,還是得去農(nóng)民家,什么神仙雞呀,鯽魚湯呀,沒有什么花招,架勢,只是求一個本色而已。當此時,清秋初降,氣候微寒,耳聽秋雨敲打桂花,石階之上,已鋪點點碎金。于煙霞嶺上,載酒看花,山靜日長,幾有斯世何世之感。
2008年05月08日
杭州煙霞洞景區(qū)計劃建設(shè)望江閣
在煙霞洞又大又高的兩層樓建筑“啖云”樓東面高處,錢江管理處正在修建一處兩層的亭閣,修好了站在里頭,能望見錢塘江無敵江景。這樣一來,杭州人可以恢復(fù)老習(xí)慣,“煙霞洞上望江景”。
“目前正在進行煙霞洞二期整治工程。這兩層亭閣建好后,你來登閣賞江景吧!”錢江管理處基建科科長黃飛燕昨天告訴記者,這亭閣立在煙霞洞景區(qū)高處,兩層樓,高8米左右,每層約30平方米大小,下層白墻圓洞門,墻上飾以掛落、垂花柱,上層全木結(jié)構(gòu),東西南三面開窗。
建這兩層亭閣要從去年4月說起。
抬高下陷的柱子,換掉白蟻蛀蝕的椽子梁子,在水月觀音前立好攝像頭,造型獨特的路燈營造璀璨夜景……去年4月到9月,煙霞洞進行了一期整治工程。
一期工程為煙霞洞又大又高的兩層樓建筑新挑了個大露臺出來,露臺上散放三兩茶桌,南面腳下的古樹群一直生長上來,剛好當了露臺的大陽傘,閑坐露臺,視線從樹干中間穿過,只能望見錢塘江一小角麗景。這朱紅樓閣背靠南高峰,倚山而立,古色古香,幽靜而有韻味,卻只在一樓進門處掛了個簡單的黃色匾額“啖云”。
一期整治后的煙霞洞景區(qū),形成一條更清晰的游覽路線:游客從滿覺隴路口的大門進入后,一路沿著石階而上,過煙霞洞,再往洞旁的小路上去,過舒嘯亭、陟屺亭和吸江亭,到達“啖云”,最后到達南高峰,沿途可欣賞40多處摩崖石刻。
舒嘯亭、吸江亭、啖云樓、煙霞洞……這些名字背后都有同一個意思——此景地處高地、云霧繚繞、江景一攬無余??蛇@已經(jīng)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
錢江管理處文物科科長張慧琴說,1932年1月,國民黨中央在煙霞洞召開會議,期間,在“大好湖山”石刻前的山地上,蔣介石喜愛拖把椅子,面向錢江,閑坐讀書。
1923年6月24日,胡適搬進煙霞洞,一住就是三月余,由紅粉知己表妹曹誠英陪伴左右,其間他寫了大量詩詞,其中一首深情的白話詩說;“……自從南高峰上那夜以后,五個月不曾經(jīng)驗這樣神秘的境界了。月光浸沒著孤寂的我,濕潤了我孤寂的心……多謝你能來,慰我山中的寂寞,伴我看山看月,過神仙生活。匆匆離別便經(jīng)年,夢里總相憶。人道應(yīng)該忘了,我如何忘得?!?/p>
而另一首《煙霞洞》則寫道:“我來正值黃梅雨,日日樓頭看山霧。才看遮盡玉皇山,回頭又失樓前樹?!?/p>
眼下快到黃梅季節(jié),卻已經(jīng)很難望江望山。修新亭閣,正為了彌補這個缺憾。
另外,二期工程中還有恢復(fù)“南高攬勝”牌坊等項目。從“啖云”再往山上走200米左右,就能看到“南高攬勝”牌坊,從牌坊往上再走500米左右,經(jīng)過一大片茶園,南高峰就到了。
2005年08月31日
杭州煙霞洞兩尊宋代觀世音像石刻“克隆”成功
她們佇立在南高峰下的煙霞洞口,已經(jīng)千年。昨天,工作人員將她們的容貌細細收入石膏模型里,再過一個月,與她們模樣相同的石刻造像將站在西湖博物館里,講述與西湖有關(guān)的佛教文化。
她們是兩尊觀世音像石刻。西湖邊,有關(guān)佛教的造像有很多,專家為什么獨選中煙霞洞口的這兩尊?西湖博物館籌建辦人士說,這兩尊觀世音像都建于宋代,體態(tài)各異,面容完整,濃縮了宋代石刻造像的精華。
選定造像后,專家們幾經(jīng)論證復(fù)制方案,力求仿制得真實唯美,尤其不能對原有造像造成損傷。于是,工作人員提前幾天將煙霞洞封鎖起來,然后,先在石像上涂一層特制的保護膜,再將特制的硅膠像涂面膜一樣抹在造像上,接著在硅膠外面抹上一層石膏。經(jīng)過兩天風(fēng)干,硅膠和石膏已經(jīng)基本硬化了,昨天就是工作人員取石膏和硅膠的日子,硅膠成型的成不成功,決定了石像能不能復(fù)制成功,所以大家都很緊張。
上午10點左右,工作人員取下支撐石膏的架子。兩個小時后,佛像又露出了真身,硅膠上已經(jīng)印下了清晰的紋路,“太好了,復(fù)制的第一步成功了?!甭冻稣嫔淼挠^世音像做了全身“面膜”后,顯得非常干凈。
兩尊“克隆”的觀世音像將放置在西湖博物館“東南佛國”展廳里。這一展廳主要展示西湖周邊精美的石刻造像。大多數(shù)石像以圖片的形式表現(xiàn),只有煙霞洞的這兩尊觀世音像是仿真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