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沙面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沙面曾是中國惟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輸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
廣州沙面是中國被列為保護對象的租界建筑群,1959年周恩來總理視察時就指示要保護沙面原貌和環(huán)境?,F(xiàn)在整個沙面已被定為文物保護區(qū),擁有富有特色的建筑169棟,其中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53棟。 英法租界被收回后,沙面開始住入中國普通居民,這是歷史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就像打土豪分田地,沙面建筑分屬于各個單位。許多特色建筑作為單位宿舍分給了普通居民,很多家庭的戶口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沙面百年歷史的建筑群在跨越了兩個世紀的門檻后,越來越凸顯出它們作為歷史文物的重要性。1996年,沙面文物建筑群被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jù)規(guī)定,中國對文物建筑的管理方式分為A、B兩級:A級必須原狀保護(指從外立面到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間隔、裝飾、構(gòu)件都不能改變文物原狀);B級的外立面、結(jié)構(gòu)等原狀保留,間隔可作小量調(diào)整。在沙面文物建筑中,原純用作住宅的只有幾處,其余大多是原領(lǐng)事館、銀行、公司等辦公機構(gòu)。國家文物管理局認為,沙面文物建筑使用功能應與其文化價值相容。但該局亦無入住何種住戶的具體規(guī)定。如何合理保護、開發(fā)、利用這批珍貴的歷史文物的問題,越來越迫切地擺到人們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