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侗戲(湖南?。?,編號:Ⅳ-83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通道侗族自治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2、侗戲(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編號:Ⅳ-83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三江侗族自治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發(fā)展中心
3、侗戲(貴州?。?,編號:Ⅳ-83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黎平縣
(3)保護單位:黎平縣文化館
在湖南、貴州、廣西三省的毗連地區(qū),劇住著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侗族。當?shù)鼗钴S著一種深受侗族人民喜愛的少數(shù)民族戲劇形式——侗戲。
侗戲,侗族的戲曲劇種。最早形成于貴州的黎平.榕江、從江一帶,后流傳到廣西的三江和湖南的通道等侗族聚居地區(qū)。侗劇是在侗族民間說唱藝術“嘎錦”(敘事歌)和“嘎琵琶”(琵琶歌)基礎上,接受漢族的戲曲影響而形成。“嘎錦”,演員自彈自唱,夾用說白來敘述故事,內(nèi)容多半為侗族的傳說故事?!案屡谩保侄谈韬烷L歌。短歌為抒情民歌,長歌為敘述故事的說唱。侗戲大致在清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形成。侗戲的劇目,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描寫漢族生活的劇目,大多從漢族戲曲中進行移植;一是描寫侗族生活的劇目。后者如《吳勉》,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明初侗族民族英雄吳勉率領人民起義抗糧抗稅,不幸被俘,不屈而死?!肚啬锩馈?,寫珠郎與娘美相愛,地主銀宜欲霸占娘美,謀殺珠郎,娘美設計刺殺銀宜,為愛人報了仇?!堕T龍》,描寫門龍離家十八年未歸,其母逼其妻改嫁,其妻不從,直等門龍歸家,夫妻團聚。此外,還有《雪妹》、《乃桃補桃》、《金漢》、《莽子》等。清嘉慶、道光年間,由侗族民間說唱形式“嘎錦”(侗語,即敘事歌)和“擺古”結合而成。1870年左右,自貴州沿都柳江傳入廣西。最初僅有兩人坐唱,后發(fā)展為走唱。道光年間,黎平縣臘洞寨侗族秀才吳文彩和吳文彬等根據(jù)漢族唱本編成《梅良玉》、《鳳姣李旦》等侗劇腳本。之后,民間業(yè)余戲師又先后創(chuàng)作了許多本民族題材的劇目,如《門龍》、《三郎五妹》、《珠郎娘美》等。很多侗寨都有業(yè)余侗戲班,代代相傳。侗戲早期的表演頗有特色,角色到臺前唱完一句后,在過門中繞∞字形回到臺中靠后方端坐的“掌本”戲師面前,聽取提示的唱詞,然后再到臺前演唱。丑角在臺上比較活躍,有獨特的程式,不論從左右方向出場,都只能向里跳躍,叫做“跳丑角”。1949年后,整理改編的傳統(tǒng)劇目有《珠郎娘美》、《山伯英臺》、《美道》、《芒遂》、《劉知遠》等,編演的現(xiàn)代戲有《侗家兒女》、《民族團結的花》等。其中《珠郎娘美》已攝制成影片。
侗戲的主要曲調(diào)有平板和哀腔等。平板或稱普通調(diào),用于敘事性唱詞,前有引子、起板;哀腔,或稱哭調(diào)、淚調(diào)。此外,在有些劇目中,花旦或丑還常采用侗歌、漢族民間曲調(diào)等。主奏樂器為二胡,還有牛腿琴、琵琶、月琴、低胡、揚琴等。打擊樂器有鼓、鑼、鈸、小镲,但只在開臺、催臺及角色上下場時用以伴奏。 侗戲大約產(chǎn)生于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由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歌師吳文彩始創(chuàng),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
吳文彩在侗族長篇說唱敘事歌的基礎上,根據(jù)漢族說唱本《二度梅》編制出第一部侗戲《梅良玉》。之后,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diào)、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yǎng),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diào)豐富、別具風格的獨立劇種。
吳文彩(1798—1845年),侗族,清嘉慶三年(1798年)生于黎平縣茅貢鄉(xiāng)臘洞寨。文彩少時讀過私塾,粗識漢字,家境貧寒,務農(nóng)為生。文彩在青年時期即顯示出不凡的歌才,在與青年男女對歌時對答如流,他把侗族起源傳說編成“祖源歌”,把侗族的習俗禮儀、道德風尚編成“勸世歌”,把男女青年的交往編成“情歌”。其歌詞優(yōu)美,情真意切,音韻和諧,四方侗族青年都尊稱文彩為歌師傅。文彩中年時,受漢族戲劇的啟發(fā)和影響開創(chuàng)了以侗裝扮相,用侗語介白,用二胡鑼鼓伴奏侗歌唱詞和獨特步調(diào)等表演形式的侗戲。文彩創(chuàng)造的侗戲,演員均由群眾自愿組合,唱腔分“平板”、“哀調(diào)”和“仙腔”,表演完全民族化。他把漢族的故事《朱砂記》、《二度梅》等改編成《梅良玉》、《鳳姣李旦》等劇本,在侗鄉(xiāng)廣為傳唱,深受侗族群眾歡迎。侗族很快由此流傳到外地,黔湘桂交界的從江、通道、三江等處的侗寨相繼建立侗戲班子,逢年過節(jié),村寨之間交流演出,蔚然成風,千里侗鄉(xiāng)亦公認文彩為“侗戲師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文彩在家去世。鄉(xiāng)人在文彩家鄉(xiāng)修建紀念碑和紀念亭,至今尚存。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文化部將侗戲列為國家的獨立劇種,文彩為侗戲鼻祖。
臘洞村吳文彩是侗族人公認的侗戲鼻祖。繼吳文彩之后,茅貢鄉(xiāng)的侗戲創(chuàng)作演出活動從未間斷,侗戲創(chuàng)作人才輩出,戲師不斷涌現(xiàn)。茅貢鄉(xiāng)幾乎每村都有演出侗戲的固定場所———戲臺,而且別具特色。高近村的侗戲臺由于保存原貌較好,被列為黎平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茅貢鄉(xiāng)主動配合上級及縣文化局在侗戲鼻祖吳文彩的家鄉(xiāng)臘洞村舉辦“紀念侗戲誕生160周年劇目調(diào)演暨學術討論會”。這次會議有北京、湖南、廣西和我省有關單位的專家學者,6個演出隊計240人以及附近村寨的群眾近萬人前來參加,真可謂盛況空前。與會者一致公認:茅貢臘洞是侗戲的故鄉(xiāng),茅貢鄉(xiāng)侗戲演出活躍,堪稱侗戲之鄉(xiāng)。
全鄉(xiāng)村村有侗戲隊,人人愛看侗戲,個個會唱侗歌。1994年被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戲之鄉(xiāng)”。
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jīng)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jù)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jù)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歷史故事劇有:《吳勉王》、《李萬當》等;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有;《生死牌》、《十五貫》、《白毛女》等;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劇目有:《團圓》、《二十天》、《一個南瓜》、《楊娃》、《好外孫》等。這些劇目故事情節(jié)與其它劇種的劇本大致相同,但基本的結構與格式卻按侗戲的特點編寫。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huán)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與其它劇種比較,侗戲在這方面別具一格。
它是侗族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它說的是侗族窮后生丁郎砍柴回家,從牧童手中救了一條金絲鯉魚,原來被救的金絲鯉魚是東海龍王的女兒,她為報答丁郎救命之恩與丁郎結為夫妻。
這時丁郎的表妹素梅挑唆丁郎與龍女關系,說娶龍女三年還沒有后代是違背古理的報應。姑媽家的姑娘,本應嫁給舅家崽。
丁郎聽后變心,終于娶素梅做小,至此龍女受欺挨打,艱辛創(chuàng)立的家業(yè)也被丁郎、素梅霸占了。后來龍王得信,派蝦兵蟹將接龍女回宮。素梅因搶龍女包袱被蝦兵蟹將嚇得掉進滾滾大江。丁郎嚇得癱倒在地,眼睜睜看著人去財散。
傳說百年以前,在峰巒起伏的黔東南古州(今榕江)的三寶鎮(zhèn)上,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兩人在“行歌坐月”中產(chǎn)生愛情,破銅錢定下終身,但娘美的母親遵循侗族姑舅表婚的婚俗,已將娘美許配給舅家的兒子,所以他倆只得逃婚到從江的“八百貫洞”(八百戶人家的貫洞)的貫洞寨落腳,娘美被當?shù)匾粋€叫銀宜的財主看中,逼婚不成,買通封建款老公萬,設計在款會上(“款”是古老侗族農(nóng)村中一種社會組織,“款”有大、小,小款由三五個至一二十個村寨組成,若干小款合為一大款,根據(jù)款約處理款內(nèi)有關生產(chǎn)、婚姻、債務以及偷盜等事,以維護公共秩序。大款帶有軍事聯(lián)盟的性質(zhì)。)殺害了珠郎,反誣珠郎是外面派來的奸細,并哄騙娘美說珠郎是讓下河人殺的。后來娘美知道真相,在江箭坡辨骨處引誘銀宜為珠郎埋骨,說誰能幫她把珠郎尸體埋了,就嫁給誰。在銀宜提著鋤頭挖坑時,娘美趁機將銀宜殺死,替珠郎報了仇。
在侗族地區(qū),多數(shù)村寨都有群眾自己組織的業(yè)余侗戲班。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現(xiàn)代傳媒的發(fā)展,侗戲不再在民眾的娛樂生活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地位。侗族沒有文字,過去戲師們?nèi)珣{記憶把整出甚至數(shù)出戲記于腦中,再傳授給演員;還有的則利用漢字記音,借用漢文字把傳統(tǒng)的侗戲記錄下來。這種方式的脆弱性影響到侗戲的順利傳承,有必要設法加以解決。
侗戲是我國民間戲曲中的戲種之一,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chuàng)造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它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多流行在貴州省的黎平、從江、榕江,湖南省的通道,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三江、龍勝等縣的侗族村寨。
春節(jié)前后侗寨之間有青年互相交往,群眾互相集體作客的習慣,在這些活動中,侗戲班的演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侗族地區(qū),多數(shù)村寨都有群眾自己組織的業(yè)余侗戲班,(最初只有男性,后來才有姑娘參加。)侗戲班人數(shù)不定,十余人即可組成一個戲班。侗戲班里,有受人尊重的戲師,又有一批熱心唱侗戲并喜愛與鄰寨開展交往活動的年輕人。過去,侗族沒有文字,戲師們有的用心記的辦法,把整出甚至數(shù)出戲都記在腦子里,然后傳教給演員,也有的利用漢字記音,把傳統(tǒng)的侗戲借用漢文字紀錄下來,成為侗家自己的侗戲本。有名望的戲師在農(nóng)閑時還經(jīng)常被請到外寨去教戲。
侗戲產(chǎn)生于十九世紀初葉的嘉慶至道光年間,是黎平縣臘洞村侗族文人吳文彩創(chuàng)始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吳文彩最早創(chuàng)作出來的兩出侗戲,一出是根據(jù)漢族說唱本《二度梅》改編的《梅良玉》,另一出是根據(jù)漢族傳書《薛剛反唐》改編而成的侗戲《李旦鳳嬌》。
侗戲最初之時,曲調(diào)單純,形式簡單,動作樸實,只是演員分列兩排,坐著對唱,且限于男子扮演,墨守于說唱形式,保持“敘事歌”特點。侗戲在其形成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也不斷地受到其它戲曲的影響,使之逐漸得到提高和完善,以至變成今日有男女演員參加,有說有唱,典調(diào)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獨立劇種。
侗戲沒有專門班子,全由群眾自由結合,且可時合時離,純屬業(yè)余。在演員中沒有嚴格行當,惟小丑獨特。劇中曲調(diào)分為兩種:一是“平板”或稱“普通板”、“胡琴板”;一是“哀調(diào)”或稱“哭調(diào)”。還有“仙腔”和“戲曲大歌”。
侗戲是民族民間戲劇藝術瑰寶之一,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侗戲不斷推層出新,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xiàn)了繼吳文彩之后茅貢籍的吳定國、趙永佳、吳遠隆等一批在侗戲創(chuàng)作與編導上有新成果的后起之秀,他們創(chuàng)作與編導的《珠郎娘美》、《善郎娥梅》、《孤獨的王喬星》等一批優(yōu)秀侗戲劇目,在州、省乃至全國都獲過獎,曾登過大雅之堂。并且十分活躍在民間,茅貢乃至整個侗族地區(qū)形成了"少兒學戲,青年唱戲,老人看戲"的濃厚氛圍,引起了國際及國內(nèi)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近兩年來,在茅貢鄉(xiāng)召開的中國侗族稻作與祭祀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家協(xié)會第九屆年會上,來自國內(nèi)外的與會專家學者觀看侗戲后都贊嘆不已,稱贊"侗戲是一朵奪目的民間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