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中國北方嫩江之濱的達斡爾族人民,很早就喜愛曲棍球運動。曲棍球是達斡爾族最喜愛的傳統(tǒng)體育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一直流傳在民間。達斡爾語稱曲棍球為"波列",稱曲棍為"波依闊"或"貝闊"。
由于冬季漫長寒冷,達斡爾族人民對被稱之為"波依闊"的體育運動情有獨鐘。曲棍是由當?shù)厣缴仙L的柞木制作。擊球部分長而扁,如同冰球桿。達斡爾族的曲棍球隊已經(jīng)在國內(nèi)和國際大賽中多次獲獎,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制旗被稱為"曲棍球之鄉(xiāng)",達斡爾族地區(qū)成為中國現(xiàn)代曲棍球運動的發(fā)源地。
據(jù)史書記載,我國古代遼王朝的契丹人最愛打曲棍球。遼代以前的唐、宋年間也頗盛行。中國古代曲棍球的先驅(qū)者姓名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初期,古代曲棍球運動就已經(jīng)盛行了?,F(xiàn)存大英博物館的一只唐朝彩色花瓶和現(xiàn)存日本正倉院的一塊刺繡絲絹上,都繪有唐代兒童打曲棍球的圖案。
令人驚奇的是,當時打曲棍球的竟然都是女子,唐代宮詞上就載有"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宮人步打球"之句。這里說的步打球就是指曲棍球運動。當時的宮女到寒食節(jié)這一天,要到宮殿前表演曲棍球給皇帝看。
唐代的"步打球"和北宋的"步擊"游戲,以及達斡爾族的波依闊,同現(xiàn)代曲棍球極為相似。"步打球"的形象,還可以從保存至今的兩條唐代花氈上見到(現(xiàn)保存在日本奈良東大寺佛殿西北的正倉院北倉內(nèi))。達斡爾族人民所用的球棍,形狀與唐代花氈上"步打球"所用的球棍相似,除長度、重量之外,也與現(xiàn)代曲棍球相似。
隨著時間的流逝,此項運動后來在我國其他各民族中基本消失,唯有在莫力達瓦被達斡爾族世代相傳下來,成為達斡爾族民間最為流行的體育運動。現(xiàn)在這種曲棍球競技運動主要分布在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達斡爾族聚居區(qū)。當?shù)厝朔Q這種游戲為"波依考",意思是"彎曲的棍"。他們把所用的球稱為"波列"。
打波依闊的規(guī)則同現(xiàn)今的曲棍球運動規(guī)則近似。在球場兩端各設一個營門,兩隊上陣隊員為11人,各有1人守門。門前各有2人守衛(wèi),其余的人進攻對方。由場地中心開球,打入對方營門為得分,得分多者為勝。有一個裁判員在場地內(nèi)負責裁判工作。少年們打毛球,青年們則打木球。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們常以屯旁寬闊的草坪為場地,舉行富有樂趣的打火球比賽。這種形式的曲棍球運動,特別吸引觀眾。被雙方隊員爭擊的火球。飛來竄去,構成一道道劃破夜空的火線圖景,觀看者不禁發(fā)出此時彼落的喝彩聲。打曲棍球比打其他球激烈和危險得多。然而,就是這種曲棍球運動,培養(yǎng)了達斡爾族男子不畏艱險的勇敢精神和頑強斗志。
達斡爾族傳統(tǒng)曲棍球比賽多在重大節(jié)日、集會或空閑時以氏族(莫昆)、村屯為單位舉行,比賽場地大都選在平坦的草地或村中開闊的地方,場地大小無統(tǒng)一規(guī)定,場地兩端各設一個球門,參加比賽的兩隊人數(shù)相等即可,以打進對方球門多者為勝。比賽規(guī)則規(guī)定不得從左側(cè)搶球和擊球,不得用球棍打人或拌人,除守門員外不得用手按球和以腳踩踢球。
在中國北方嫩江之濱,古老的曲棍球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就連春播歇晌,當?shù)剡_斡爾農(nóng)民都就地取材,用木棍將一個馬糞蛋兒當作曲棍球撥來撥去。
曲棍球運動在莫力達瓦十分普及,無論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拿桿就能打,有球就會玩。每逢節(jié)日和喜慶日子,各個"莫昆"(部落)都要選派高手進行比賽。曲棍球也與達斡爾族人的生活密切相關。過去姑娘們出嫁時還要帶上一根精美的球棍,以示對心上人的贊美和期望。
達斡爾族語言中的一些生動比喻也與曲棍球有關。如:"帽子怎么能像曲棍球一樣到處亂扔"。對于不成材的木料和不求上進的人,達斡爾人常比喻說:"真是塊歪木,只配做曲棍球棍"。如果要挖苦無能者也常說:"連曲棍球都不會,別的還能干什么?"
悠久的傳統(tǒng)運動,深厚的群眾基礎,使莫力達瓦于1975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男子曲棍球?qū)I(yè)隊,培育出中國第一個曲棍球國際裁判和第一個曲棍球國際女裁判,并為國家及十幾個省市輸送了大批優(yōu)秀教練員和運動員,有幾十人成為國家隊主力隊員,成為中國現(xiàn)代曲棍球運動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