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燈戲(湖北?。幪枺孩?77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北省恩施市
(3)保護單位: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
2、燈戲(梁山燈戲),編號:Ⅳ-77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重慶市梁平縣
(3)保護單位:重慶市梁平區(qū)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3、燈戲(川北燈戲),編號:Ⅳ-77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四川省南充市
(3)保護單位: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燈戲,是源于四川川東北的地方傳統(tǒng)戲曲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建,經長期發(fā)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shù)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于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后,流行著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家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向龍王求雨……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大唱大跳,還會伴以樂器,壯大聲勢,嚇唬人們。受這些風俗的影響,缺少科學知識的巴人,他們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為了消除疲乏,或在豐收之后表現(xiàn)歡樂的喜悅,或遇天災人禍傾訴悲痛,或于委屈與壓抑時而泄憤,或遭莫大打擊難受而吶喊,最初三兩個人在一起又吼又叫,又唱又跳,以表現(xiàn)喜、怒、哀、樂。后來發(fā)展成為在現(xiàn)實生活的基礎上,根據(jù)經歷的眼見的聽說的故事,自編自唱成帶情節(jié)性的“劇”。所以最早的燈戲,往往與端公“慶壇”、“送鬼”等活動相伴進行,帶有盼福、消災、驅邪、驅鬼、求神等的成份。到了元代這種唱曲比較流行。明代戲劇發(fā)展,燈戲也隨之由唱變成演出,不但有唱,還伴有動作與樂器,同時漸漸與端公的活動分離而單獨進行。隨著時間的演變與人類社會的進步,才逐漸發(fā)展完善成今天這種樣子。
《裁師爺》、《背新娘》、《賭媳婦》、《收貢銀》、《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才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親家母上轎》、《鬧隍會》、《雙拜堂》、《浪子嫁媽》等。
燈戲始為自編自演,忙時生產,閑時進行,多為業(yè)余性質,或只在農村流動演出。限于鄉(xiāng)村的條件,所以這種燈戲要適合農村的情況,從規(guī)模、道具、演出場地等方面要求不高。場地不需要大的舞臺,堂屋、院壩、草坪、河灘等,只要有一塊能容納三五個人的活動平地即可。觀眾可以從四面欣賞演出的節(jié)目。
晚上演出,如果有明月高懸,就不需要另外照明。如果是月去夜黑,只需點照油燈。隨著時間的演變與燈戲的發(fā)展,演出人員逐步形成有一定表演水平的隊伍。到明清時候,燈戲更加時興,不管是創(chuàng)作的劇目,還是道具、服裝,都有一定的進步。規(guī)模也有所擴大。照明的燈也比較講究了。這燈分主燈與臺燈,主燈比較大,不但可以為演出照明,還可顯現(xiàn)演出班子的標記,裝飾著各具特色的圖像,有的甚至繪上燈班的節(jié)目,起著廣告的作用。而臺燈則掛在場地的一角,一般有四盞,分掛在四角,這四角的燈是固定的。除此而外,也有八盞、十六盞、二十四盞的,還可以掛更多,而且形式多種多樣。燈的多少是根據(jù)演出的規(guī)模與觀看的人數(shù)來確定的。這些燈可以因演員的需要而移動,燈戲因在燈的照明下演出故名。
燈戲的道具,也隨著時間的推進而變化。最早沒有什么專門服裝,后來才按照劇情的需要而設。如古代戲就配以簡單的古裝。樂器開始也是盆、盤、碗等可以擊出聲音的用具,后來才逐步變?yōu)槎顓?、鑼、鼓等?/p>
燈戲的規(guī)模不大,因戲中角色只有兩三個,所以最早一般一兩人,后來劇目增加,到了明清,其他戲劇的興起與發(fā)展,也促進了燈戲的繁榮,增加到五六人,最多也只有十余人。一般為男性,女角由男的裝扮。解放后才有女性作演員參加演出。
燈戲的內容豐富多彩,以反映民眾現(xiàn)實生活為主,也有反映過去時代的。不少題材是贊揚勞動人民勤勞、智慧、勇敢、樸實丶善良,鞭撻貪官污吏的貪婪、刻薄、吝嗇、愚蠢、昏庸、殘忍。也有對清官的褒揚。燈戲歌頌真善美,痛斥假惡丑,表達勞動人民對自由平等幸福的渴望。戲詞多為四句一組,唱多白少,演員唱一句,樂隊伴一句,有時加進幫腔,一唱一合,相應成趣。最早劇情簡單,一個劇目只有那么一個情節(jié),后來才由小幕單場發(fā)展到大幕多場,演出風格也由單一粗獷豪放逐步演變風趣、幽默、含蓄耐人尋味。劇目也由單一的變?yōu)槎喾N,后來分正燈、地燈、浪浪燈三大類別。
燈戲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在民間享有一定的聲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岳池縣川劇團派出演員到外地和群眾中學習燈戲藝術,排演了一系列劇目,先后到重慶、成都、北京等地演出。在重慶演出了《收姜維》 、 《陽河堂》、 《大腳夫人》等和一些折子戲、大幕戲等十多場,曾轟動一時,重慶廣播電臺多次播放錄音。到成都演出后,享譽蓉城,四川電視臺播放了《幺妹嫁給誰》、 《丈母娘上轎》等戲的錄像。1988年5月,應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戲劇評論》編輯部及全國戲曲現(xiàn)代研究會邀請,赴京在長安、吉祥、中南海等劇場演出岳池燈戲《包公照鏡子》、《周文獻雞》、《秀才買缸》、《浪漫幺妹嫁給誰》、《搭錯車》、《丈母娘上轎》等劇目共八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等領導和曹禹等專家及新加坡、日本等十多個國家的外賓蒞臨觀賞。《人民日報》等二十余家報刊、電臺、電視臺報道了演出盛況。岳池燈戲受到了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好評。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院士、柏林漢堡大學教授恩特?舒馬赫說:“我正在撰寫專著《世界戲劇之林》,一定把岳池燈戲作為很有特色的劇種向全世界推薦。”日本、新加坡駐華大使熱情相邀,希望岳池燈戲走上他們的舞臺。
1,燈戲用農民的道德標準演人間的美丑善惡,喜怒哀樂。
2,大多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
3,語言通俗易懂,詼諧風趣,極富鄉(xiāng)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演中心獲得“燈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梁山燈戲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重慶市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他們肩負著梁山燈戲的傳承重任,每天擔任著現(xiàn)有十多個年輕學員的培訓教學。
闕太純就是其中的一員,雖然退休了,但還是堅持回劇團教學生,為梁山燈戲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