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湖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1982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分為七星巖和鼎湖山兩個片區(qū),總面積19.527平方公里,一直以來是廣東對外的窗口和旅游名片。其中七星巖片區(qū)有七星巖、星湖國家濕地公園,星湖綠道。鼎湖山片區(qū)有鼎湖山。
七星巖片區(qū)總面積8.227平方公里,屬于喀斯特地貌。以峰林、溶洞、湖泊、碑刻、道觀為主要景觀,景色優(yōu)美,被譽為“人間仙境”“嶺南第一奇觀”,自隋唐以來便是旅游勝地。
七星巖景區(qū)因七座巖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景區(qū)總面積8.23平方公里,有五湖、六崗、七巖、八洞之景。湖面約6.49平方公里,占整個景區(qū)的近80%,比杭州西湖還要大。整個湖面被蜿蜒交錯的湖堤劃分為五個湖: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湖堤總長20余公里,堤上楊柳、鳳凰木成行,宛如幾條綠色帶子飄落在碧澄的水面上。湖區(qū)錯落散布著七座陡立峻峭的石灰?guī)r山峰,形如天空中的七斗星,其名稱是:閬風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石掌巖、阿坡巖。湖光山影交相輝映、嬌嬈多姿。有巖就有洞,星湖吸引游人的就是它有著絢麗、奇特的巖峰和巖洞。有人將七星巖風景區(qū)的景點提煉為"星巖二十景",名為:牌坊覽勝、平湖幽堤、閬風夕照、玉屏疊翠、石林峭骨、虹橋雪浪、水月巖云、崧臺攬月、石室藏奇、千年詩廊、碧霞映玉、天柱摘星、蓮湖泛舫、阿波泉涌、桂軒留醉、杯峰浮綠、敞天石洞、月魄松濤、仙掌秋風、波海朝暉。二十景中,最有特色的是"石室藏奇"和"水月巖云"。
鼎湖山面積11.3平方公里,與丹霞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嶺南四大名山。鼎湖山得名有二說:一是因山頂有湖,湖水清澈,四時不竭而稱頂湖山;二是山的中峰圓秀,兩峰分立左右,山麓諸峰三歧,加上山頂有湖,宛如倒放的古鼎,傳說黃帝曾在此鑄鼎并乘龍飛升,因而又稱鼎湖山。
鼎湖山景區(qū)主要由天溪、云溪、寶鼎園三大部分組成。早在清康熙年間,鼎湖山風景區(qū)就分東西兩片,有“十景”的名目。解放后,經(jīng)逐步開發(fā)、修茸,形成現(xiàn)在的二十景。東區(qū)為天溪--天湖景區(qū),包括小歇群峰、碑亭凝誼、曲徑云封、慶云環(huán)翠、龍?zhí)讹w瀑、幽谷奔雷、雙虹飛塹、藝苑飄香、遠眺硯洲、天湖探險等十景;西區(qū)為云溪--老鼎景區(qū),包括鶴亭小憩、伏虎聽泉、葫蘆妙跡、白鵝戲水、圣水浴佛、水簾洞天、三昧幽勝、古潭潛龍、躍龍古庵、白云懷古等十景。鼎湖山又是佛教圣地。
小歇群峰是沿進山路進入鼎湖山的第一景。位于香界橋前行約100余米處,此處有一涼亭名“半山亭”,建于清順治年間。該亭前列象回嶺,后枕三寶峰,左有青龍嶺,右為伏虎崗。亭內(nèi)有一古聯(lián):“到此處才進一步,愿諸君勿廢半途”,意即愿游人勿惜腳力,勿畏途艱,小歇之后,繼續(xù)前進。
出半山亭,前行數(shù)米過環(huán)翠橋,在登山曲徑起步處,有一仿唐建筑——榮睿紀念碑亭。為紀念日本入唐留學僧人榮睿大師,于1979年5月建造。碑的正面鐫刻著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題詞,背面刻有趙樸初撰寫的《榮睿大師贊》。同年11月,榮睿紀念碑亭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jīng)過榮睿紀念碑亭,沿登山曲徑上山,山道中段有一補山亭,亭前有“鴛鴦樹”,亭柱楹聯(lián)一對,“到此已無塵半點,上來更有碧千尋”,亭內(nèi)壁上有清代吳柯所撰寫的《鼎湖山慶云寺補山亭記》。此處天氣變化無常,忽而云遮霧障,小雨淅瀝,忽而云開霧散,麗日當空,游人如墜五里霧里,恍若置身飄渺云海。
走盡登山曲徑,是慶云寺前的大花壇——藝苑。苑內(nèi)花開四季。其中兩株菩提樹,一株紅蕊,一株綠蕊,是從斯里蘭卡引種的,樹齡已有200余年,至今枝葉茂盛。其樹葉制成的菩提葉書簽,是鼎湖山旅游特產(chǎn)。
慶云寺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寺宇依山而建,地分七級,堂列五層,各殿堂氣魄雄偉,金碧輝煌,佛像羅列,各具儀容,每天拜佛參禪進香還愿者絡繹不絕;寺內(nèi)保存有《金剛經(jīng)》、《六祖檀經(jīng)》等眾多經(jīng)書以及舍利子、大銅鐘、千人鍋、翡翠玉佛像和銀鼎等佛門奇珍,還有清平南王尚可喜的“王座椅”(棲壑禪師的法座)以及碑刻、匾額、楹聯(lián)等眾多珍貴文物,茶花閣前有300余年樹齡的古茶花。寺外四周古木參天,濃蔭蔽日。
在環(huán)翠橋頭往右折,沿花崗石板路走,或在登山曲徑山腰岔道往右折,過眠綠亭,即到飛水潭(龍?zhí)叮?。飛水潭瀑布懸空30多米,從峭壁瀉下時聲震如雷,潭上時而是水珠如滿天飛雪,時而是陽光折射出彩虹橫空;潭邊崖上,時若亭里多處有“能移我情”、“天然圖畫”等贊美潭景的佳句;民國12年(1923年)孫中山先生曾在飛水潭游泳,崖壁上,有國家名譽副主席宋慶齡1980年題書的“孫中山游泳處”石刻;潭水清澈,空氣清新,空氣負離子含量每平方厘米10.56萬個,人們稱從半山亭至飛水潭一段谷溝為“天然氧吧”。
從飛水潭旁的石級登山,過觀雪亭到響水潭,潭邊有聽瀑亭。登亭既可飽覽湖山美色,看響水飛瀑水花飛濺,又可酣聽泉聲松韻。
經(jīng)過聽瀑亭,沿登道經(jīng)聽濤亭,在與環(huán)山公路交接處,有成立體交叉的飛塹橋和凌虛橋,便是雙虹飛塹。飛塹橋下,湖水清冽,四季常盈;凌虛橋上綠樹如蓋,橋下幽壑深淵,橋影樹海與云天組成一幅秀麗圖畫。
環(huán)山公路中段有一亭名觀硯亭,在這里眺望滔滔西江如玉帶蜿蜒東去,遠眺江心硯洲島,回憶包公擲硯成洲故事,緬懷包公清廉正直的遺風。
循環(huán)山公路到鼎湖發(fā)電站,轉(zhuǎn)登道抵天鵝湖,過棧道即達天湖。此處高山平湖,湖水清澈晶瑩,湖岸群峰環(huán)繞,每當雨過天晴,云煙霧靄,雄偉壯觀。從天湖出發(fā),沿天溪索源探險,奇景頗多。
望鶴亭是進入云溪景區(qū)第一景。從地質(zhì)療養(yǎng)院側(cè)進入,在蛇頭山麓,云溪之濱,有望鶴亭。在此小憩,北望蔥蘢的峻峰,像一只碩大無朋的仙鶴,正欲展翅翱翔。亭旁立著兩塊巨石,上刻“云溪攬勝”四字。亭下溪中,有濯纓泉和仙床。仙床是溪邊一大一小兩塊橫臥的石,傳說漢鐘離和藍采和二仙曾在此“床”休憩過。
過望鶴亭沿溪右前行即到淺水潭。這里潭水清澈,溪水淙淙,溪中怪石棋布。其中一石形似猛虎,四肢蜷縮,俯首貼耳,靜伏聽泉。葫蘆妙跡溯溪而上過“藤廊”,有一大水潭,狀若葫蘆,“葫蘆”口外有一石,恰似葫蘆塞,故稱潭為葫蘆潭。潭畔古木參天,怪石縱橫,景色美妙。
經(jīng)過葫蘆潭即到白鵝潭,此潭面積約30平方米,水深不見底。潭畔危崖夾溪,宛如飛鵝展翅。水邊一巨石壁立,酷似出水白鵝。“鵝”頭頂上有五角小亭,入亭觀水,似見鵝掌撥清波。
白鵝潭上游10余米處,有一水潭名“浴佛池”。池上一個10米多的小瀑布,池中一團大石形如臥佛,旁邊許多大小不等石塊似是相隨的眾小佛,瀑布沖在大小石上,幌似眾佛在水中沐浴。
經(jīng)過浴佛池,又有一個30多米高的瀑布,飛瀑成簾,潭上空霧氣終日繚繞,陽光下映出段段彩虹,瑰麗奪目。水簾之內(nèi)有一山洞,穿簾入洞往外看,景物撲朔迷離,妙趣橫生。1978年,廣東省委書記劉田夫視察景區(qū)建設時,親筆為此題書“水簾洞天”,刻于飛瀑右側(cè)山崖上。
經(jīng)過水簾洞沿溪而上是三味潭。此潭水出三疊,潭周壁立巉巖,古木蔭翳,環(huán)境清幽。潭的出口處有一石坪,人稱“仙棋石”,傳說即是仙翁爛柯山弈棋故事中的棋坪,巖壁上有“爛柯遺址”石刻。從三味潭往前走有躍龍?zhí)?,是夏日消暑納涼的天然泳池。
從躍龍?zhí)肚靶械前俨教?,可到老龍?zhí)丁4颂对邶埓c龍床溪匯合處,潭水湛藍,深不見底,游人投下硬幣,經(jīng)久不沉,只在水面晃轉(zhuǎn)且越轉(zhuǎn)越寬,實屬奇觀。傳說潭中有一潛龍,為鼎湖開山祖師鎮(zhèn)禁于此。每當風雨晦冥,潛龍蠢動,潭水翻滾,聲似奔雷,水底并有奇光閃爍。潭上方是涅槃臺,有智常禪師的題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石刻,是鼎湖山最古老的摩崖石刻。
經(jīng)老龍?zhí)对皆↓埑貤5?,可到躍龍古庵,此庵建于宋代。庵的正殿供漢白玉觀音像,庭前有古老的蛋花、丹桂樹各一株。庵后有數(shù)棵百齡古梅、玉蘭樹、枇杷樹。庵前是圣僧橋遺址,崖上石刻“圣僧橋”三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
從躍龍庵往北走,穿過一片自然林,即達白云寺。白云寺又稱鼎湖古寺,為鼎湖最古寺廟,距今已1300多年。寺前古木參天,有四株丹桂,據(jù)說是明朝金山長老重修白云寺時所種。寺內(nèi)懸桂著一副木聯(lián),上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是1980年日本國唐招提住持森木長老的題書。
寶鼎園位于鼎湖山天湖景區(qū)旁,占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落成于2000年。園內(nèi)有兩個世界之最,一是九龍寶鼎,二是端溪龍皇硯,均榮獲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證書。
端溪龍皇硯硯長2.76米,寬2.17米,厚0.21米,重2噸,周邊雕有108條神態(tài)各異的水龍和云龍,由工藝大師李志強設計制作,黎鏗監(jiān)制。經(jīng)過照壁往里走,左邊是寶鼎展廊,中間是廣場,右邊是一言九鼎堂。廣場中央有一個兩層的花崗巖平臺,臺上矗立著肇慶九龍寶鼎。該鼎的鼎口直徑5.58米,鼎口周長17.5米,鼎腹周長17.42米,鼎高6.68米,總重16噸。該鼎造型莊嚴,紋飾典雅,以國寶級文物西周時代的大克鼎為基本模式。兩耳各飾20條龍,寓意20世紀產(chǎn)此鼎??谘叵掠腥M對稱龍紋,為6龍,加上三足頂端的3個大龍頭,共有9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九龍寓意深刻。腹部是寬大的波曲紋,環(huán)回旋曲。鼎腹內(nèi)壁鑄篆體銘文“敬鑄肇慶九龍寶鼎,喜迎二十一世紀”15字。
七星巖景區(qū):肇慶市內(nèi)乘坐1路公交車可抵七星巖北門,19路公交車可抵西門,亦可在牌坊廣場坐快艇前往。
鼎湖山景區(qū):廣州省站每隔15分鐘開出廣州至的肇慶大巴,在肇慶321國道鼎湖山牌坊下車,直走2公里到鼎湖山門票口;或在廣州越秀南客運站乘坐廣州至肇慶的大巴,在鼎湖水坑站停,坐電瓶車或步行15分鐘到鼎湖山門票口。肇慶市內(nèi)則可以乘坐15路等公交車前往。
鼎湖山景區(qū)距離七星巖景區(qū)約18公里,自駕車人士可沿321國道(往肇慶市區(qū)方向)直達七星巖北門購票進入景區(qū);自由行人可在鼎湖山門口乘坐星湖旅游景區(qū)穿梭巴士直達七星巖東門購票進入景區(qū)。
七星巖/鼎湖山單點門市價:70元/人/次,半票:35元/人/次
七星巖+鼎湖山套票:120元/人/次
1、免票對象
(1)兒童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
(2)本地市民60周歲(含)以上、外地市民70周歲(含)以上,憑身份證或老年證;
(3)新聞記者(憑新聞總署頒發(fā)的記者證);
(4)現(xiàn)役軍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
2、門票半價(35元/人)優(yōu)惠對象
(1)1.2米(含)-1.5米(含)、6周歲(不含)至18周歲(含)未成年人個人參觀持身份證;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學生持學生證;
(2)60周歲(含)-69周歲(含)的外地市民持身份證或老年證;
(3)以上優(yōu)惠憑相關(guān)有效證件售、檢票。
蝴蝶谷游船服務
1、蝴蝶谷游船船票價格:35元/人。
2、兒童票(1.2米-1.5米)17.5元/人。在蝴蝶谷碼頭售票點購票。
觀光車車票
1、七星巖:單程15元/人次;全景游票價30元/人次;
2、鼎湖山:全程20元/人,服務時間8:00-18:00,兒童票(1.2米-1.5米)10元/人,在進入門票入口后右側(cè)觀光車售票點購票。
購票須知
1、景區(qū)門票已含稅章,為報銷憑證。單票當日一次性使用有效,套票兩日內(nèi)有效,過期作廢;
2、游客須憑有效優(yōu)惠證件(原件)才能享受門票優(yōu)惠,請游客購票時自覺出示有效優(yōu)惠證件,否則按全票價購票;
3、有效證件范圍:有效二代身份證、老年人優(yōu)待證以及指定可優(yōu)惠的證件;
4、特色活動或節(jié)假日將實施不同的優(yōu)惠,以景區(qū)當天公示為準。
星巖蛋花
蛋花,學名貝多羅,為多年生夾竹桃植物。這種花色彩鮮艷,頗似雞蛋黃,所以又稱作雞蛋花、蛋黃花。蛋花除用作園林觀賞外,最重要的功用是泡茶。將蛋花從樹上摘下即可用滾水泡之,飲之清香、潤滑。曬干了的雞蛋花可泡成上好的茶。肇慶的蛋花之所以著名,是因生長在星巖的蛋花樹,所汲之水乃為山泉,故用星巖所產(chǎn)的蛋花泡茶特別清潤。
裹蒸粽
裹蒸粽是廣東肇慶最出名的漢族傳統(tǒng)小吃,肇慶人制裹蒸非常講究,一要選用具有色綠、葉香、防腐的冬葉作裹蒸的外皮;二要選用上好糯米和當年綠豆;三是做餡的豬肉以肥瘦相間的為上乘;四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調(diào)料,以使餡味醇香、肥而不膩。除用糯米、綠豆和肥豬肉外,還在其中加入冬菇、雞蛋、臘腸等,這種裹蒸被稱之為“肇慶特種裹蒸王”。市面上的肇慶裹蒸品牌有“豪居香”、“裹香皇”、“皇中皇”有“肥仔偉”之稱。
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北依北嶺山,南臨西江,東距廣州市100公里,水陸交通方便。本風景區(qū)由七星巖和鼎湖山兩大景區(qū)組成,總面積20.61平方公里。七星巖景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北郊4公里。鼎湖山景區(qū)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東北郊18公里。
肇慶市處于廣東省中西部,肇慶位于北回歸線南側(cè),氣候上屬南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地區(qū),雨水充沛,溫度適宜,年平均氣溫22.1℃。冬不見大雪、夏不見酷熱。年內(nèi)夏稍熱、冬偶寒。年平均氣溫為22.2℃,以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8.8℃,極端最高氣溫38.7℃。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13.7℃,極端最低氣溫-1.0℃。氣溫日較差不大。9月份秋高氣爽,適宜出游。
早在唐代,繼智常禪師開山創(chuàng)建白云寺之后,環(huán)山修起三十六招提,鼎湖山即成為游覽勝地,至今尚有龍?zhí)讹w瀑、涅槃臺、三味潭、圣僧橋、羅漢市等古跡。清順治年間慶云寺被定為嶺南名剎,康熙年間定鼎湖十景為湖山鼎峙、峽水朝宗、憩庵環(huán)翠、小歇群峰、方池月印、曲徑云封、龍?zhí)讹w瀑、鳳嶺疏鐘、菩提花雨、塔院香風等。光緒年間,獲得“敕賜萬壽慶云寺”匾額,并獲御賜《龍藏經(jīng)》和《釋迦應化事跡圖》,于是,慶云寺名盛一時,來山游覽的旅客每天多達300人,來做功德法事的香客多至600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香客游人仍從不間斷。
1955年,成立廣東省星湖管理委員會,至1957年,副省長古大存先后三次召開星湖管委會會議,研究保護、開發(fā)星湖風景名勝區(qū)工作,指示要“建立一個名揚中外的風景名勝區(qū)”。
1963年,廣東省政府確定鼎湖山風景區(qū)對外開放。
1979年,鼎湖山被列為國家級自然風景區(qū)。同年,肇慶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發(fā)布《鼎湖山風景區(qū)管理條例》。
1981年,星湖管理處重新評定鼎湖山景區(qū)景點,分為天溪十景和云溪十景兩部分。
1982年,國務院批準鼎湖山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1989年,成立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局鼎湖山辦事處,專門負責組織并實施對鼎湖山景區(qū)資源及設施的管理、保護、規(guī)劃和綜合開發(fā)利用工作。經(jīng)過各級管理部門的努力,先后修整了登山曲徑,修建了天湖水庫,雙虹飛塹、觀雪亭、聽濤亭、觀硯亭、聽瀑亭、榮睿碑亭、榮睿紀念堂、游泳池、售票處花園以及慶云寺廟前花園臺地和各園林小品,修復了慶云寺(含佛像)、白云寺、躍龍?zhí)?、眠綠亭、半山亭以及各古道、棧道。
1995年,國家郵政部門發(fā)行廣東地方題材的特種郵票,其中一套就是《鼎湖山》。
1999年4月,廣東省生態(tài)學會授予鼎湖山“廣東省生態(tài)教育示范點”稱號。
2000年,增建了寶鼎園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