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仙溪福地歐公文化景區(qū)位于東莞石龍鎮(zhèn),是為紀念黃家山人尊重的歐仙公而建,自然環(huán)境幽靜,名勝古跡分布。景區(qū)以歐仙院為核心,配套多處文物古跡及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旅游文化景區(qū)成為石龍又一旅游新亮點。仙溪福地歐公文化景區(qū)是石龍2012年20項重點工程之一,是鎮(zhèn)委鎮(zhèn)政府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著重開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幸福石龍的重要舉措。其中,附屬文物有“仙溪福地”牌坊、接龍橋和八角亭。
歐仙院,東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石龍黃家山原小學內,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光緒十年(1884年)重修,幾經重建與修復。如今看到的歐公祠形象為民國初期所重建,水磨青磚、水泥頂、西洋式平房,屬中西合璧式磚混結構二層樓房建筑,面積453.6平方米。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圍合的橢圓形,中間布置天井式內院,四周房屋建筑圍繞內院而建,混凝土結構,清水外墻,混凝弧形樓梯可直通屋面。
歐仙寺興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那時候的一位大善富豪歐東明,以便紀念宋仁宗(1023—1063)皇上而修建的。光緒十年(1884),歐仙古剎改建,民國元年復建,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往日歐仙古剎殿宇寬闊、建筑雄壯、朝者眾多,是本地人心中中的勝地。然秋春交替、時光蒼桑,多少度興廢后,已隆重開幕沒有。近年來,歐仙古剎的修復方案已基礎進行,目前寺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客堂、鐘鼓樓、講經堂、接待處、方丈室、藏經樓、法堂等建筑,變成東莞市的最大寺廟,廣東省的五大森林之一。
運用歐仙寺院墻里側室內空間,包鑲崖壁雕。在其中有石龍鎮(zhèn)廣為流傳的“歐仙公傳說故事”、“宋湘與水豆豉街”等傳說故事,介紹了宋代歐東明善解人意、扶危濟困的經典故事。它是對石龍當地文化藝術的承傳和發(fā)揚。
寺廟右邊完工了一個“禪文化藝術主題游樂園”。生態(tài)公園管理中心是放生池,池塘邊是漢白玉石兩面觀世音。百花盛開,幽靜清雅,是人們拜佛問禪、養(yǎng)神休閑的好去處。
接龍橋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zhèn)黃家山村西北部橋頭涌上,北距東江支流沙河約500米。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改建成單孔紅砂巖石拱橋,1982年重修成現狀。單孔,拱橋,總長23.4米,寬3.8米,橋拱跨度5.45米。紅砂巖條石砌筑券拱,花崗巖條石砌筑橋基,橋墩前后設分水尖。此橋對了解當時交通狀況、民眾生產生活以及研究當地橋梁建造具有一定意義。
下橋徐行,八角亭兀立溪水。八角亭為雙層古亭。一層的青石磚八角亭,墻面上八面皆繪彩;二層的亭子為八角飛翹,極具氣魄。
仙溪福地牌坊位于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zhèn)黃家山村歐仙院西邊約100米處,清光緒十年(1884)重修歐仙院時建,為四柱三間一樓沖天式花崗巖牌坊,面寬6米,深2.4,高約4.8米,四柱前后飾抱鼓石夾,明間坊額上刻“仙溪福地”四字。此牌坊對研究民間信仰以及粵地牌坊文化具有一定意義。
歐公祠中供奉的歐公,傳說因為渡人而自渡成道,成為黃家山人尊敬的歐仙公。時光荏苒,歐公雖逝,其助人為樂的精神仍廣為傳誦。
歐仙,字東明,黃家山村人,宋仁宗時在世。其年輕時曾到羅浮山從黃野人學道,暮年返鄉(xiāng),買舟垂釣,順以渡人。后來有一天深夜,道人度其成仙,由于此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深為鄉(xiāng)民敬重,為紀念他,特擇鄉(xiāng)間清靜之地修筑祠堂,名為“歐公祠”。
《東莞縣志》記載其“每到羅浮與道人飲必盡醉而返”,其為人之豁達可見一斑。清洪如倫《歐仙廟碑記》言,“仙之功其可弗報哉?鄉(xiāng)人卜地清境,聚金建祠,雖規(guī)模狹隘,不足為仙榮,而使后之過斯廟者,皆知仙之功德在人,而崇報之心,庶可少嘗于萬一也夫”??梢姶遂艚ㄔ炷康脑谟趫蟠饸W公對鄉(xiāng)人的庇佑。
免費
09:00-17:00
公交:東莞火車站乘坐石龍1路,黃家山幼兒園(歐仙院)站下車
自駕:東江大道→濱江東路→裕興路→營盤七街→歐仙五橫路→黃家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