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古都洛陽“龍門十寺”之首的千年古剎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筑古樸渾厚,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該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在盛唐時期規(guī)模居于“龍門十寺”之首。唐代女皇武則天曾在此留下“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晚年居于此,自號“香山居士”,并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并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jīng)堂內(nèi)。白居易曾常住寺內(nèi),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0,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清代乾隆皇帝曾巡幸此地并賦詩。
香山寺在歷史上曾經(jīng)歷過4次大規(guī)模維修。第5次修復工程自2002年2月開始,至2003年4月竣工,總投資600多萬元。新建鐘鼓樓、大雄寶殿、廂房、門樓、觀景廊、蓮花池、南北山上步游道等仿古建筑;改建、維修了天王殿、羅漢殿、御碑亭、蔣宋別墅、衣缽塔等舊有建筑。景區(qū)管理部門還對香山寺及龍門東、西兩山石窟群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清理?,F(xiàn)在的香山寺已經(jīng)恢復“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的風貌,確實為不可多得的美景之一。
九老堂是龍門香山寺內(nèi)的大堂。白居易“停宮致仕”后,更加放情于山水,賞玩泉石風月。因慕戀香山寺清幽,白居易常住寺內(nèi),自號“香山居士”并把這里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后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終日吟詠于香山寺的九老堂上林下,寫下了許多歌詠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九月,清高宗弘歷到中岳封禪,至洛陽巡游龍門香山寺,感懷賦詩《香山寺二首》開篇第一句即為稱頌香山寺“龍門凡十寺,第一數(shù)香山”,這首詩被人們當時鐫刻在石碑之上,并建御碑亭。
該御碑亭位于香山寺內(nèi)東南側,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這首詩稱頌了香山寺及美麗的伊闕風貌,并且在最后一句流露出對白居易的敬佩之情“慮輸白少傅,已著祖生鞭”展現(xiàn)了一代君主謙遜的品格。乾隆碑上這首詩除了讓我們欣賞到行、草的書法藝術,更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一代帝王的謙虛品質(zhì),也是對我們后人的鞭策。
1936年,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地方政府選擇香山寺南側建了一幢兩層小樓,被稱為蔣宋別墅。當時蔣介石于1936年10月29日從西安乘火車到達洛陽(東站)來到洛陽是以“避壽”為名,實則布暑“西北剿共”計劃,他于10月31日在別墅慶祝了自己的五十壽辰,參加人員有張學良,閻錫山等,之后他視察了洛陽軍校、洛陽電廠,檢閱了重炮部隊,并和夫人宋美齡三次往復洛陽,去安撫非嫡系部隊太原的閻錫山,濟南的韓復榘,綏遠的傅作義,于12月初離洛到西安,在洛陽共呆了36天,基本都住在香山寺蔣宋別墅。
1936年的“豪華別墅”,在三十年后一度成為楊成武將軍的“牢獄”。1968年的3月底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將軍因受林彪集團迫害,被秘密關押在香山寺。將軍和家人在這幢小樓內(nèi)度過了失去自由的幾個春秋,不準出房門,更不準下樓,每天飯菜定量,不夠也不準添,夏天蚊叮蟲咬,冬天手腳凍爛,房門均不得關閉。1970年,將軍78歲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想吃一個雞蛋也沒能如愿。直到1971年1月離開,楊成武將軍被羈押于此兩年多,沒有下過一次樓,監(jiān)牢之苦在盡嘗之中。
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此居住36天后,這座別墅便處于沉寂狀態(tài),75年里從未面向世人開放?!笆Y宋別墅”是香山寺里的一處特殊時期的遺存,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為重新恢復這座別墅的歷史風貌,使其“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于2011年10月6日正式啟動了蔣宋別墅修繕工程。12月2日開館迎賓。
在佛教寺院香山寺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zhèn)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一,屬于鐘樓和鼓樓的合稱,在中國古代主要用于報時的建筑。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于宮廷內(nèi),一種建于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筑。宮廷中的鐘鼓樓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jié)制禮儀之用。
包含于龍門石窟景區(qū)門票內(nèi),龍門石窟景區(qū)門票90元/人。
08:00-18: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位于龍山石窟景區(qū)內(nèi),先行抵達龍門石窟景區(qū),即可步行到達寺廟。
香山寺始建于何時?唐人的詩文碑銘中未見記載,認為香山寺建于后魏的說法以宋陳振孫為最早,《洛陽縣志》亦同意此說。清湯右曾在《重修香山寺記》中對此說作了進一步肯定:“考郡、縣志皆不詳寺興廢所由,宋陳振孫為公(白居易)作年譜,謂寺在龍門山,后魏熙平元年(516年)建。按熙平元年明帝初改元,母胡太后幼得佛經(jīng)大義,立寺建剎甚眾?!侗笔贰っ鞯奂o》熙平二年,皇太后幸伊闕石窟寺。酈道元生其時,注《水經(jīng)》亦謂伊闕鐫石開軒、高甍架峰,并曰伊闕、曰龍門、曰香山,本同一地。意者石窟寺乃其先所命名,故未有以深考。陳氏博采諸家傳記,審定詳確,其言有據(jù)。依則寺之創(chuàng)于熙平其信然歟……”。
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云,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海東瑜伽之祖”——新羅人圓測,圓寂后起塔于香山寺,香山寺因此成為韓國唯識宗祖庭之一。
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此外,白居易還搜集了5000多卷佛經(jīng)藏入寺中。
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于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shù)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
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nèi)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于香山寺內(nèi)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
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
如今,為了實施“旅游強市”戰(zhàn)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qū)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nèi)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jù)《龍門石窟規(guī)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于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chuàng)造了中國寺院速度之最。
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如今經(jīng)過第五次修復后的香山寺整個建筑新舊一體,氣勢磅礴,與龍門西山石窟隔河相望,與龍門東山石窟,白園并立,香山寺接待中外游客達五萬余人,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羅豪才參觀香山寺,給予高度評價,香山寺已成為龍門石窟景區(qū)又一處亮麗壯美,光彩奪目的景觀!
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武則天在洛陽稱帝,非常鐘情于伊闕山水,也很喜歡位于其中的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經(jīng)常在香山寺中石樓坐朝(據(jù)〈大唐傳載〉記述)并在石樓留下了千年為人們所傳頌的典故“香山賦詩奪錦袍”。
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
宋代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卷十一中,對此有妙趣橫生的記述:“武后游龍門,命群臣賦詩,先成者賜以錦袍,左史東方虬詩成,拜賜,坐未安,之問詩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稱善,乃奪錦袍賜之”。
唐代詩風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獎品不見得貴重,但卻是難得的榮譽,群臣當然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虬:“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虬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shù)大臣也相繼成詩,經(jīng)當眾誦讀,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在東方虬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而這段典故所發(fā)生的地點---石樓就位于香山寺內(nèi)。
唐東都洛陽道德里有一個書生,一天傍晚走到中橋,遇到貴人隨從,車馬隊伍非常繁盛??吹綍?,呼叫他并令他跟在后面。有貴主,二十多歲,豐姿絕世,與書生交流不停。因而南去長夏門,于是到了龍門,進了一所豪宅,華堂蘭室。召書生賜美食,因而與他共寢。半夜后書生醒來,見到所躺的地方,都是石窟。前面有一死婦人,身體升起,月光照之,穢不可聞。書生就多次垂危攀石,僅能出焉。早上到了香山寺,對香山寺的僧人們說了這件事,僧人們送他回家,幾日后就離世了。
據(jù)說,乾隆在香山寺用膳時,寺院住持得知皇上愛吃酸甜味的櫻桃肉,就讓廚師用紅薯粉條做了道“素櫻桃肉”。乾隆見此菜狀似櫻桃,外焦內(nèi)香,十分可口,連聲贊許,并當場賜名“洛陽焦炸丸”,后來這道菜成了洛陽名菜,在民間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