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崖山又名大仙山,山下洧水環(huán)繞,宋大、杞密兩條鐵路穿山而過。山勢巍峨、陡峭,松柏蒼郁,怪石嶙峋。從上到下由大小72洞組成,秀麗幽靜,景色奇麗,各有其名,總稱天爺洞。相傳這個奇幽境被“三皇”看中,定居于此。天爺洞自然景觀奇特,受到游客的青睞。地下雪蓮宮位于中原腹地新密市城關(guān)鎮(zhèn)甘寨村,距省會鄭州37公里,鄭登公路2公里,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其建筑古樸典雅,環(huán)境優(yōu)美,獨具特色。主景觀雪蓮宮位于地下52米深處,屬我國北方罕見的特大地下天然溶洞。洞中有洞,洞洞各異,曲折迂回,幽深遙遠,不知盡頭,已探明三千余米。洞內(nèi)四壁布滿了潔白如玉的?;ㄊ㈢娙槭?,其景觀獨特,千姿百態(tài),多為蓮花造型,在蓮花間又有雪花相襯。宮內(nèi)有飛天銀橋,玉泉,素女拜佛,雪山飛瀑,如冰山雪蓮,爭奇斗艷;如天河群星,璀璨奪目;似玉界仙宮,神秘幽雅。就象有人匠心獨運,刻意雕鑿而成。對大自然的這一神奇造化,游人無不稱絕,流連忘返。
從山下拾級而上,攀登138個臺階,經(jīng)一天門、二天門和懸崖峭壁的南天門,再蜿蜒而上直到山頂三皇殿,沿途有老母洞、龍蛇洞、羚羊洞、開花洞、五連洞、九連洞、龍眼洞、四仙洞等,神秘通幽,景色各異。
在天爺洞,放眼眺望,植根于山石之中的松柏,郁郁蒼蒼,青翠欲滴,朝陽東升,一派紫氣;亭、臺、樓、閣、殿、堂,洞府,或分或聚,或隱或現(xiàn),一團團,一群群,依山勢而建,溶洞巧奪天工,均列于懸崖之上,奇、怪,幽、險,妙趣橫生。其洞口有的象龍眼,有的象蛇口,有的上仰,有的下伏,給人以神秘之感;鳥鳴山應(yīng),風吹谷響,人們到此大有置身仙境之妙。望天梯建于懸崖峭壁之上,形似從天而降。置身天梯,仰望高空藍天,俯瞰巨壑深淵,毛骨悚然,驚心掉膽。
腳登天梯,拾階而上,進入一天門,其南側(cè)有一閣,紅柱、藍頂,四角重檐,翹然如飛,閣正面書“拜天閣”三個大字。復前行,到達二天門,階左有“觀龍臺”,登臺仰視,龍眼、龍鼻、龍口,歷歷在目。龍頭上有溶洞兩個,形似炯炯有神的龍眼,兩洞相通,洞內(nèi)曲折、盤旋,粗細不一,有一處叫“卡腰洞”,眼看只有碗口大小,但不管人體胖、瘦都能穿過,身臨其境,其樂無窮。出大龍眼洞向東經(jīng)小龍洞可達龜蛇洞,洞口有石如龜蛇,洞口高3米,闊2米,沿洞人約8米處有一石,日“回心頭”,因此洞往里越走越深,愈進愈難,人們多到此望而卻步。從此往里分兩路,龜洞直而粗,地平如鏡,上有龜爪痕跡;蛇洞細而曲,在“回心石”左上方,腳踏回心石可探頭洞口,僅能容一人,須爬行。入洞3米處有一“險關(guān)”,名“翹翹石”,過“翹翹石”有一豎井,高1.5米,井口細而光滑,須兩手緊按井口拔身而上,故名“硬鉆井”。入井口豁然開朗,內(nèi)可容十余人,洞內(nèi)有盤蛇座,洞頂有無數(shù)小坑。傳說蛇盤居于此口對洞頂噴出霧氣,勇者多喜歡到此一游。出龜蛇洞向東過險道到“鯉魚崖”,其山崖有白色痕跡,象鯉魚,鰭尾分明,形象逼真。回到望天梯,南行數(shù)十步,沿小道而西,路窄處僅能容一人,需攀柏援荊才能至五龍洞,該洞深5米,高1.7米,寬1米,入洞口,風聲呼呼作響。
洞頂有龍爪一只,龍之身,首皆藏于崖石中。人們沿著野花芳草、青松翠柏的夾道,進入南天門,到達天爺洞主洞,這是一組奇秀無比的大型溶洞,洞連洞,洞套洞,高者望不見洞頂,低者只容爬行,隨著臺階而上的天井暗道,斗折蛇行,明滅可見,人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內(nèi)供大天爺——玉皇大帝。洞口向北,青磚綠瓦,朱紅大門,門聯(lián):上聯(lián):日(雙個日,讀作xuan) 晶 (四個日,讀作lang) 安天下,下聯(lián):月朋(三個月,讀作jing;四個月,讀作lang) 定乾坤。一一額頭:玉皇大帝。洞壁全如柳絮、白云之奇石,正頂有一藻井,口徑約3米,底約0.5米,內(nèi)似蟠龍,伸頭藏尾,似在云中,真可謂鬼斧神工之作。神像威武慈祥,給人以肅穆之。帝坐臺上,臺下有一井,深不可測。
循階而上,進入老君洞,洞口有石獅守門,洞頂為一巨石,似欲墜下,望之使人驚駭。環(huán)視四周,壁如無數(shù)石柱,頂壁光滑,酷似天棚。內(nèi)塑老君圣像,面帶微笑,座下臥一青牛。洞之東北隅,謂“八桂洞”,據(jù)傳黃帝曾在此修煉,又名“修煉洞”,內(nèi)有蒲團一個,洞頂有一石恰似飛魚,傳說飛魚是為黃帝送飯而來。除此還有神龜馱經(jīng)石、護法大鵬石、九龍石,奇形怪狀,言之不盡。洞頂潮水澹澹,依勢漫流,集成水滴,日“滴水棚”。水滴冰涼,抹在眼上,沁入肺腑,清爽無比。左有寢宮,其洞小巧玲瓏,石壁似花鳥禽獸;右為炊室,其壁皆黑色。洞的半頂部有一碗口大之洞穴,深不可測,傳說嫘祖曾藏寶物在里面,若洞門自開,即可得到寶物,人稱“謎石”。洞內(nèi)有白蝙蝠。傳說嫘祖織帛,有一婢女偷帛做衣,嫘祖罰她變成白蝙蝠。八桂洞向南有一小洞,人可爬行登上第三棚,曰“天仙洞”,其洞盤龍藻井,藏頭露尾,洞洞相套,錯落分布。壁石有的如象鼻、有的如浮云、有的象蜂窩、有的象奔馬。相傳三千七百三十七年前群仙在此聚會,故名“天仙洞”。繞山崖而上到王母洞,洞門為紅柱黃瓦,出廈護之,洞室寬敞、明亮,洞頂石為白云狀,神像慈祥可敬。左側(cè)有套洞,深不知底,傳說有白云自洞中飛出,其洞象懸掛天空,故名“飛洞凌空”。
沿山路東下,山勢突然平坦如砥,有平臺一方,臺中央建祭祖亭一座,紅柱六根擎著灰色亭頂,頂成六脊,寶瓶安放其上,亭中樹黃帝像石碑一座,帝像威中含慈,武中透文,線條流暢,蒼勁有力。此乃黃帝祭祖之正地。東望蒿林山,奇石撲眼前:有的似仙女撫琴,有的似觀音坐蓮;有的如眾僧赴會,有的如八仙過海;有的象雄獅怒吼,有的象猛虎下山,有的象松鼠覓食,有的象蒼鷹展翅,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從左而上,直達峰頂。臺中建三皇殿,其建筑玲瓏韻秀、金碧輝煌,邸尾吞脊,魚馬相間,頂分五彩,紅墻朱門。內(nèi)塑天、地、人三皇像,各具特色,雅獷適中,其形體態(tài)度,發(fā)膚顏色,長短豐瘠,無不畢肖,驟視之,無不驚為生人者。此時俯視山下,千尺深壑,洧水婉蜓;遠眺群山,松柏蒼勁,廟宇井然;仰望藍天,徐風撫面,心曠神怡。向右下數(shù)十步,有“九天玄女”廟一座,內(nèi)供“玄女”。據(jù)傳黃帝與蚩尤鏖戰(zhàn),屢戰(zhàn)屢敗。一天,帝回昏昏欲睡,一女人對帝說:“我九天玄女也,授你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得之,在涿鹿殺了蚩尤。人們敬之,立廟奉祀?!凹t鈞老祖”廟和“靈霄寶殿”建在溝谷縱橫的半山腰里,內(nèi)塑天罡,地熬、風姿、雷公、電母等離奇神像,洞內(nèi)石紋奇異,晶瑩碧透,令人樂而忘返。沿著蜿蜒小路,蹬石,踩草、援柏、攀藤而下,將到山腳有一山路貫通東西,沿道向東,一殿懸空而建,殿為“南海大士”廟。人傳南海大士乃男性,像貌威武可畏,為普渡眾生化成女身,塑像慈祥,美貌無比。再向上為白鵝峰,峰上有五個巨石,頗類猿猴,日“五猴石”,傳言它是人祖的化身。“五連洞”內(nèi)塑山神、土地,河伯、龍王等神像,皆維肖維妙,栩栩如生。下白鵝峰,循原路西穿碑林,入九連洞,九連洞乃九洞相連,每洞一神,自東而西華佗、藥王,大禹,諸葛武侯,包龍圖,九龍圣母,關(guān)圣帝君,白龍王、火帝真君九座神像分別居于洞內(nèi)。其中包公像尤為威武莊嚴,包公端坐臺中,臺上張龍,趙虎,臺下王朝,馬漢頂盔貫甲,分站左右,上體前傾,下肢弓步,似捉人狀,面前三口銅鍘,寒光閃閃,反映出人們對清官的崇敬心情。
天爺洞景區(qū)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根據(jù)是,山明水秀,風景擎旎,溶洞星羅棋布,自然條件優(yōu)越;宋大、登杞鐵路交會于此,超化、平陌公共汽車均可開往景區(qū),交通方便;黃帝文化影響極大,每月初一、十五和定期廟會,為懷念黃帝而頂禮膜拜的群眾人山人海,絡(luò)繹不絕;四方香客自發(fā)集資百余萬元,修葺廟宇,天爺洞已舊貌換新顏;若以天爺洞景區(qū)為中心,將平陌鄉(xiāng)的香山廟、白龍廟和超化鎮(zhèn)的莪溝北崗古文化遺址,超化寺等景點連成一片,不久的將來,天爺洞必將成為有歷史價值的旅游區(qū)。
天爺洞位于河南鄭州新密市城南10公里,平陌鎮(zhèn)龍泉村與超化鎮(zhèn)莪溝村交界處的靈崖山上,在超化鎮(zhèn)和平陌鎮(zhèn)均有公交車抵達。
據(jù)《抱樸子》一書云:“黃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之上,受神芝圖于黃蓋童子,即是山也?!?/p>
《莊子·徐元鬼篇》記載:“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鄙街畺|側(cè),有一險峰曰風后頂,相傳黃帝大臣風后居于此,黃帝常常和風后在此研制八陣圖;其西側(cè)有大隗山,黃帝曾在此問道于大隗,這里的黃帝避暑洞遺址尚存。
《河南通志》云:“大隗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山間有軒轅避暑洞?!?/p>
清代密邑人錢青簡詩云:“十里睛巒翠色重,捫蘿引蔓訪遺蹤。臺沉力牧荒叢棘,洞老軒黃秀古松。石碣模糊秋月照,丹爐冷落曉嵐封。漁樵指點真人處,知在煙霞第幾峰?!鄙街鱾?cè)為大鴻山,《河南通志》、《禹州志》、《密縣志》俱云:“黃帝之臣大鴻屯兵于此,故名。”七敏山之西為講武山,據(jù)《密縣志》載:“舊碑謂黃帝與風后講武于此而得名?!贝颂?,翠柏成林,群泉瀑布,林壑幽勝,景色宜人。更令人神往的是靈崖山上的天爺洞,因黃帝在此修煉,拜天祭祖而遐邇聞名。
因為天爺洞在靈崖山腰,東靠蒿林山(號令山),所以康熙三十四年版《密縣志》載:“靈崖洞在密縣超化西南五華里處,洞在半崖,深不可測?!鄙缴嫌腥芏雌呤€,洞洞相連,縱橫相通,各有特名;山勢巍峨,松柏蒼郁,怪石嶙峋,石穴玲瓏,廟宇依山勢而建,井井有序。相傳,古時這里人煙稀少,風景秀麗,山上松柏相間,洞深谷幽;山下古木參天,泉水激石,泠泠作響。這個神奇幽邃的地方,被黃帝祖宗“三皇”(傳說中的三皇,即天皇伏羲氏、地皇燧人氏、人黃神農(nóng)氏)看中,定居于此。
據(jù)《河南通志》記載:“大仙山在禹州西北五十里,軒轅修煉于此。”清道光二十一年《重修天爺洞碑記》云:“洞之中有玉皇圣像?!睋?jù)考,蚩尤興師作亂,侵犯中原,黃帝拜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為將,運用八陣兵法,率部在河北涿鹿一帶戰(zhàn)敗蚩尤,統(tǒng)一中原,天下太平,人們尊黃帝為天子。每逢三、六,九日,軒轅黃帝偕娘娘,騎駿馬,從云巖宮翻越蒿林山,奔赴天爺洞封禪拜天祭祖。山上封了周長120米,高10米形似蒸饃的土堆,名曰蒸饃古堆,它就是黃帝在此封禪拜天祭祖的見證。在龍眼洞發(fā)現(xiàn)一塊“骨器”化石,經(jīng)專家鑒定,一萬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足以證明天爺洞是遠古人類發(fā)源地之一。
每年正月初九,三月初三、小滿、暑伏定期廟會,四方香客,紛至沓來,云集于天爺洞,懷念黃帝在此拜天祭祖這件大事,也有人向黃帝祖宗頂禮膜拜,以保佑全家平安,萬事如意。民國期間,戰(zhàn)亂頻仍,亭、臺、殿,閣多被破壞。嗣后,密縣保安團團長張振武倡修擴建,廟中道士徐子丹主持督修,天爺洞建筑宏偉,蔚為壯觀,天然溶洞,美麗無比。1958年修水庫、1966年破“四舊”,原有建筑,毀于一旦。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為弘揚黃帝文化,四方群眾,捐資復修,使天爺洞這座幽境仙地,重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