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是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因境內泉水眾多,擁有“七十二名泉”,故被稱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且傳統(tǒng)文化豐富多彩,如曲調簡單樸實的呂劇、表演聲情并茂的皮影戲、工藝考究的錫雕、熱鬧非常的鼓子秧歌等。下面本文的maigoo編輯盤點濟南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生活文化、特色文化、曲藝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大家一起走進泉城,感受泉城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
濟南話屬北方官話體系,與普通話相差不大,會普通話的人就很容易聽懂濟南話。濟南話特點是豪爽快直,日常語言交流中講究坦誠相見、不轉彎抹角、唯恐詞不達意,為此每個音節(jié)都發(fā)成重音。
短語/俗語:迂磨一拖延,瞎包一不著調,彎厭一別扭,爾力一霸氣,木亂一苦惱,論堆一墮落,落落一說話,老師兒一稱呼,拉拉一較量,點劃一欺騙,寒暄一干么起,捂扎子一凳子,杠賽來一贊美等。
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古人與今人跨空間、跨時間的文化交接點,在推動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濟南市除了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隨著城市社會的發(fā)展,濟南還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節(jié)慶活動,如1月的趵突泉等會;4月的桃花旅游節(jié);5月的平陰玫瑰藝術節(jié);7月的大明湖荷花藝術節(jié);農歷九月九重陽節(jié)期間的千佛山山會;9月的濟南泉水文化周;10月的趵突泉金秋菊花展;10月12日—11月12日的紅葉節(jié)等。
濟南結婚習俗:單回雙、偷茶杯、不走回頭路、敲門磚、上轎包子下轎面等。
濟南傳統(tǒng)結婚流程:議婚、定親、接禮、擇日、婚禮儀式(進門、拜堂、改口)、婚宴、回門。
濟南菜大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稱歷下菜,起自魯西地方,立足省城濟南,又吸收湖菜特長,形成獨特風味。由于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思想的影響,濟南菜以清香、鮮嫩、味純著稱。宴飲辦席,以豐滿著稱,飲食風俗上至今仍有大魚大肉、大盤子大碗的特點。作為魯菜的一大支柱,濟南飲食文化具有典型的北方菜的特征。濟南風味以鮮、嫩脆、原汁原味見長。
濟南名吃:九轉大腸、湯爆雙脆、奶湯蒲菜、油旋、甜沫、三鮮鍋貼等。【MORE+】
呂劇原名“坐腔揚琴”、“化妝揚琴”,是在山東琴書基礎上吸收民間花鼓、小曲、腔等發(fā)展演變而成,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qū)。它屬于鄉(xiāng)村藝術,演農家事,唱農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這“三小”為主,唱詞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間用語,演唱時以墜胡、二胡、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ORE+】
濟南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一個分支,于1915年將皮影自鄒縣帶入濟南。濟南皮影戲表演聲情并茂,由一人負責操作和說唱,一人負責伴奏。演唱初期采用和尚勸善念經的唱腔,后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五音戲、西河大鼓、山東琴書等戲曲音樂,形成了清新流暢的曲調。濟南皮影雖然只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但其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影響廣遠,具有獨特的藝術史和地域文化研究價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萊蕪梆子是山東一種古老的地方劇種,它發(fā)源于泰沂山區(qū),流行于魯中、魯東廣大地區(qū),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又改編移植傳統(tǒng)劇目54種,創(chuàng)作、移植現(xiàn)代劇目102種,精品薈萃,蔚為大觀。萊蕪梆子具有豐富的劇目資源,共有演出劇目479種。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MORE+】
濟陽鼓子秧歌歷史悠久,相傳興起于明朝永樂年間,清朝年間就已普及,是黃河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 濟陽鼓子秧歌是濟陽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濟陽人民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特點的形象體現(xiàn)。作為民間廣場舞蹈的經典,濟陽鼓子秧歌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成就,在藝術學和民俗學等方面的研究中顯示出一定的價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萊蕪錫雕是流行于山東省萊蕪地區(qū)的傳統(tǒng)錫作藝術,它在清代乾隆年間達于鼎盛,從業(yè)者不下千人。萊蕪錫雕工藝繁多,主要包括浮雕、圓雕、線雕、凹雕、鑲嵌等制作手段和鍛、鏨、塑、雕、焊等加工技法,可以生產禮器、酒具、茶具、文房用具、藝術擺件等許多錫器品種。萊蕪錫雕造型精巧,雕飾雅致,工藝考究,保持了錫器工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同時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亓氏醬香源制作食品種類繁多,有醬雞、醬牛肉、醬豬肉、醬豬蹄、醬腸等十幾個品種。其制作具有獨到之處,最主要就是講究固湯、安食。每道工序都有一套專用器具。展覽館以部分實物和模擬造型的,對醬牛肉的制作流程進行了充分展示。2014年,亓氏醬香源肉食醬制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使亓氏醬香源這一民間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和中國著名的文化名城,南依五岳之首泰山,北傍有中華民族搖籃之稱的黃河,山水相依,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水城市。古城內散布的大街小巷、深宅大院、普通民居,都是百姓生息繁衍的建筑環(huán)境。這些傳統(tǒng)民居以與泉城的泉水水系緊密結合而見長,以樸素無華的裝飾和不南不北“瀟灑似江南”的風格為特征,是歷史文化名城濟南最重要的構成內容,是濟南城市歷史的忠實記錄和寫照。
濟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fā)現(xiàn)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fā)現(xiàn)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qū)。這座4000多年歷史的古城,發(fā)祥了聞名世界的史前文化——龍山文化。這里誕生了漢代終軍,唐代義凈,宋代辛棄疾、李清照,元代張養(yǎng)浩等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現(xiàn)代文豪老舍等也曾在濟南生活工作游歷。濟南人仁義孝順、誠實包容、熱情好客、豪爽直率,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美譽。
濟南素以“天下泉城”“世界泉水之都”著稱,自古就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美譽,泉水是濟南的靈魂,是泉城濟南的靈魂所在,濟南泉水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先民背靠泰山、面朝濟水、飲泉而居,文化發(fā)展、歷史沿革、民風民俗都與泉水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淵源關系,成就了泉城濟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殊的地位,最終積淀成濟南獨一無二特的泉水文化。
濟南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5種宗教。其中佛教歷史悠久,自隋唐時期開始發(fā)展,此后一段時間內十分興盛。如今市內有諸多佛教勝跡,如千佛山興國禪寺、大靈巖寺、神通寺等;而濟南市天主教的發(fā)展要追溯到十五世紀,早在1635年耶穌會傳教士即來山東濟南做了首位傳教士,意味著濟南天主教的開始發(fā)展;1876年英格蘭圣經會派遣的韋廉臣進入濟南,成了濟基督教的開始,著名的基督教場所有經四路基督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