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歷史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以西湖文化、運河文化、錢塘江文化為代表的杭州文化,在開放中融合,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且杭州的民情風俗,也隨著杭州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fā)展,不斷地由廣大人民所創(chuàng)造、所豐富而逐步衍變而成,為杭州增添獨特的江南風情。下面本文的maigoo編輯從杭州生活習俗、飲食文化、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建筑、宗教等方面,帶大家了解杭州韻味的杭幫菜、曲調優(yōu)美淳樸的江南絲竹等杭州文化。
杭州話原則上指吳語太湖片杭州小片方言,杭州話使用的范圍不大,主要分布在杭州老城區(qū)及附近,具有吳語的一般特征,完整地保留中古全濁聲母和入聲,保留較多古漢語用字用語。杭州話為南宋中原話和吳越方言交融的結晶,也是吳越江南的重要代表方言之一,杭州話相較于其他吳語方言有更多的中原語調,其中帶“兒”化音也成了杭州話一大特色。【了解詳情】
杭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左右的跨湖橋文化。從南宋都城臨安到如今的杭州,這座城市的美食文化一直沒有改變,杭幫菜的精細、韻味乃至色香味,傳承了杭州博大精深的歷史文脈,演繹了杭州人文精神的脈絡,也體現(xiàn)了杭州當代美食文化精致、和諧、大氣、開放的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淵源。據(jù)統(tǒng)計,新杭菜目前的菜目中有20%為本地特色,而80%是外來的,杭州當代美食,它吸收了粵、川等全國八大菜系中其他七大菜系和浙菜中溫州、紹興等地的長處,融入西湖特有的清醇靈秀之風,可以說生動展現(xiàn)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
【了解詳情】
杭州的歲時節(jié)慶民俗豐富多彩,其中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還是以中國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為主,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但杭州各地區(qū)在這些重大節(jié)日中卻又保留著各地獨特的習俗,且還保留著諸多宗教祭祀節(jié)日及豐富的民俗活動。此外隨著杭州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杭州市也新興了諸多特色節(jié)日活動,如杭州解脫紀念日、杭州超山梅花節(jié)、西溪探梅節(jié)、杭州西湖國際桂花節(jié)、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等。【了解詳情】
杭州民間婚禮,基本上沿襲南宋婚禮的習俗遺風。舊時男女婚配封建色彩極濃,中等以上人家都要請媒婆說合,叫做“穿婚”。男、女方問卜得吉“定帖”后,男家擇日備禮邀女家,兩親相見,謂之“相親”如女方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名曰“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兩匹,謂之“壓驚”……整體上的,杭州的結婚流程主要有說媒、訂婚、行聘、發(fā)奩、迎娶、三朝回郎等。【了解詳情】
杭劇源于清末,是從宣卷發(fā)展起來,吸收了杭攤等表現(xiàn)手法,流傳于杭州、上海、江蘇及周邊地區(qū)的全國唯一用杭州話演出的地方劇種,因其具有獨特的戲曲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而在我國地方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表演質樸、生活化,演唱丹田氣足,唱腔高亢、激昂。伴奏以江南絲竹樂器為主,講究你繁我簡,嵌檔讓路的自然支聲因素。2005年5月,入選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淳安三角戲,是由采茶戲與民間歌舞竹馬班相結合形成的地方劇種。演出使用淳安方言,表演形式載歌載舞,表演風格淳樸明快,鄉(xiāng)土氣息濃郁,深受當?shù)厝嗣裣矏?。淳安三角戲劇目內容大都反映農村日常生活,傳統(tǒng)劇目有《南山種麥》、《牧?!贰ⅰ犊椿簟?、《補背褡》等。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杭州西湖傳說源遠流長,歷代文學藝術家利用西湖民間故事材料進行改編再創(chuàng)作,形成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以“名山、名水、名人”為其主要特征,以白蛇傳說、梁祝傳說、濟公傳說、蘇東坡傳說、岳飛傳說、于謙傳說等最為著名。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錢王傳說是以吳越國王錢镠生平事跡衍化而成的民間傳說。內容豐富,有錢王生平、家世的傳說;錢王見義勇為、智勇過人的傳說;錢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功立業(yè)的傳說;錢王除暴安良、關心百姓疾苦的傳說;還有一批地名傳說、地方風物及風俗傳說,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傳說群”。錢王傳說,凝聚了千百年來人民大眾對他的理解、看法和感情,反映了人民群眾樸素而又鮮明的歷史觀和審美觀。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江南絲竹是流行于江蘇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區(qū)的絲竹音樂的統(tǒng)稱,因樂隊主要使用二胡、揚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簫等絲竹類樂器而得名。江南絲竹曲調優(yōu)美淳樸,清新悅耳,輕快明朗,綺麗優(yōu)雅,其技法豐富多彩,變化層出不窮,講究“你繁我簡,你高我低,加花變奏,嵌擋讓路,即興發(fā)揮”,顯現(xiàn)出“小、細、輕、雅”的藝術風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樓塔細十番是流傳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南片的一種民間器樂形式,根據(jù)樓塔前輩的憶述,這種細十番形成的時間是在明代,至今已有數(shù)百年的歷史。樓塔細十番以古典曲牌為演奏內容,是一個屬于十番的音樂門類。樓塔細十番根據(jù)樂器功能的不同而采用相應的演奏技巧,中笛、簫主要吹奏主旋律,笙主吹復音以襯托氣氛,拉弦樂長短弓交替運用并以打音、加花等手段豐富樂章,彈撥樂則借助彈挑、滾、輪等技巧烘托旋律。各種樂器都充分發(fā)揮自具的特長,呼應配合,融為一體,形成生新出奇的藝術效果,從而使樓塔細十番具有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余杭滾燈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帶,流傳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是節(jié)慶和燈會期間表演得具有強烈競技特點的民間舞蹈。余杭滾燈集舞蹈、技巧、體育于一體,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競技性的鮮明特征,它有九套二十七個表演動作,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華民間舞蹈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對探索古代民間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淳安竹馬始于南宋,俗稱跳竹馬,是主要流行于浙江淳安一帶的傳統(tǒng)舞蹈。竹馬分紅、黃、綠、白、黑五種,常由三男兩女或兩男三女組成,以古裝人物裝扮,跳、走(陣)、唱、念俱佳,步伐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國傳統(tǒng)舞蹈尤其是竹馬類舞蹈最具代表性的項目之一。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了解詳情】
別稱“安康”、簡稱“杭攤”,產生于清代乾隆年間,流行于杭州及嘉興、湖州、寧波等地。傳統(tǒng)的表演形式為代言體分腳色自奏樂器坐唱。書目可分“前攤”和“后攤”兩類。“前攤”曲目較多,腳色多模仿昆劇,“后攤”曲目較少,多表現(xiàn)市民生活故事。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又稱“滑稽”,初為一人演出,故名“獨腳戲”。流行于浙江杭州、寧波、紹興、嘉興、湖州等地區(qū)及上海和江蘇南京、蘇州、常州、無錫等地。獨腳戲一般以二人合作演出為主,也有一人和三人合演,主要有“說、學、做(演)、唱”四種形式,通過演員說笑話、講故事、學方言、唱戲曲的表演方式,以逗笑作為藝術手段。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了解詳情】
俗稱“賣梨膏糖”,也稱“小鑼書”。主要流行于杭嘉湖、金華、寧波等地區(qū)。起源于清末杭州街頭的“說朝報”,1905年,杜寶林把這種說唱朝報的形式運用到賣梨膏糖上,把原先的說唱新聞和生活趣事發(fā)展成了有簡單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性格和矛盾沖突的節(jié)目,并以“小熱昏”作為藝名演出。杭州小熱昏用杭州方言說唱,伴奏樂器以小鑼或三巧板為主,表演風趣、詼諧,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翻九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高空雜技,流傳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這項民間技藝曾在江南一帶廣泛流傳,尤其以蕭山的所前鎮(zhèn)、浦陽鎮(zhèn)最盛。翻九樓的“樓”是由桌子疊成。戲曲里也有“翻幾張桌子”的講法,武功好的演員,從桌子底層連續(xù)旋身越上,再從最高處一個跟頭翻落,好像飛檐走壁一般。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詳情】
是一種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練法演變而成,集健身、防身、競技和觀賞性于一體的民間武術,系明朝尚書洪鐘告老還鄉(xiāng)后所創(chuàng),傳承至今已有近500年歷史。五常十八般武藝將刀法、棍法、拳法、陣法等糅合在一起,融入了西溪五常特色的拳、械操練法,帶有明顯的西溪水鄉(xiāng)特色,陣法多樣,套路豐富。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了解詳情】
桐廬剪紙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jù)乾隆《桐廬縣志》“桐江風俗”載:“嫁娶之日行親迎禮用新轎花燈鼓吹前號” “送殮設靈座供主七日” “人日前后競以紙糊各種龍燈及竹馬極工巧”,還有更多的窗花、禮花、衣飾花、喜花和壽花等等,這些在明清時期桐廬十分盛行,已經形成了家家戶戶剪窗花、貼門神的民俗盛景。桐廬已連續(xù)承辦多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舉辦國際剪紙藝術大展和剪紙創(chuàng)意大賽,進一步弘揚了中國傳統(tǒng)民間文化。
昌化雞血石是中國特有的寶玉石品種,因出自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qū)昌化鎮(zhèn),故名,被譽為我國四大名石之一。根據(jù)考古發(fā)掘資料,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人開始利用昌化石進行雕刻。昌化雞血石雕根據(jù)石料的獨特個性,逐步形成了因“血”施藝、簡繁結合、重在寫意的藝術風格,大致有仿真、烘托和抽象化三種表現(xiàn)手法。其雕刻技藝以紐飾見長,雕鏤相濟,局部精細,整體簡樸,拋光和穿孔等技術相當嫻熟。
杭州刺繡以杭產真絲面料和桑蠶絲線為原料,以吉祥圖案、文人繪畫、西湖風景為表現(xiàn)對象,運用盤金、線繡和金線絲線兩者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杭州刺繡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寧紹一帶,起始多為民間所用,后經歷宮廷和閨閣,再回到民間大多為戲劇服裝刺繡服務,杭繡的表現(xiàn)手法雖然一直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轉換,但是針法還是傳承了下來。近幾年杭繡比較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所以不少杭繡作品在全國性的展覽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目前杭繡在中國刺繡界的地位非常重要。
杭州西湖綢傘始創(chuàng)于1932年,由杭州都錦生絲織廠研制成功,傳承至今已有80余年歷史。建國后為發(fā)展綢傘生產、提高綢傘質量,建立了杭州風景綢傘廠,之后杭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設立了綢傘研究室。西湖綢傘因其利用杭州本地獨有的淡竹資源、杭州絲綢及杭州西湖風景裝飾圖案三項具有杭州特色的創(chuàng)作設計風格,同時具有精致的選材、繁紱的18道手工工藝流程和豐富的品種規(guī)格而名揚天下。
西湖龍井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她源于唐,聞于宋,名于明,盛于清,揚于今,素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稱。茶區(qū)先民通過長期生產實踐,逐漸形成了選育良種、勤耕栽培、精細采摘的工藝流程。龍井茶制作精致細膩,全靠手工完成,需經攤放、青鍋、成條、回潮、輝鍋、分篩、挺長頭、歸堆、收灰等九道工序,其中“青鍋”和“輝鍋”是炒制的重點和關鍵。這一整套種植、采摘、炒制的工藝充分展示著茶農的睿智和豐厚的文化內涵。
杭州織錦技藝以杭產桑蠶絲為料, 在特制的提花織錦機上以手工織造的技藝。杭州織錦歷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國,吳越國王錢镠在杭州設立了官營絲綢作坊“織室”。明清“杭州織造局”是三大官辦織造機構之一,產品專供宮廷使用、在中國織錦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杭州“都錦生織錦”為代表的杭州織錦技藝有58道傳統(tǒng)手工織錦工序,五彩錦繡織錦的織紋穿吊裝造法、以及盤梭(緯)法、換道(緯)法、拋梭(緯)法、通經回緯挖花法等織錦工藝技法均為杭州織錦特色。
胡慶余堂中藥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和中藥傳統(tǒng)技能?!敖淦邸笔呛鷳c余堂的店訓,由胡雪巖親筆寫就。一百四十余年來,胡慶余堂始終恪守“戒欺”原則,秉承中醫(yī)藥文化,形成了以“戒欺”為內涵特色的經商理念和店規(guī)。2006年5月20日,胡慶余堂中藥文化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氏骨傷療法是指診傷重全身、察局部、詳查病情,手法求靈巧、以巧勝拙,固定超關節(jié)、小夾板、固定靈便,用藥審部位、辨虛實、注重胃氣的一種正骨療法。浙江富陽人張永積在清道光年間創(chuàng)立的,以手法整復、杉樹皮夾板外固定、百草傷膏治療為特色,因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療法和滿意的療效而成為中國中醫(yī)骨傷科代表流派之一。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杭州歷史特色建筑的建筑特色可濃縮歸結為“四句話”:三吳都會風范、江南水鄉(xiāng)特色、中西交融風格、東方園林典范。杭州的傳統(tǒng)建筑既有歷史古都皇家的大氣風范,又有江南民居小橋流水的樸實無華,更有開放胸懷,汲取傳承古今中外的建筑風格,無處不透露出博覽群雄大都會的繁華和氣勢,無處不蘊含著自然和諧、精致細膩的人文氣息,也鑄就了杭州歷史建筑“天人合一”、“格古韻新”的獨特風韻。
杭州市代表性古建筑眾多,如杭州靈隱寺、杭州清河坊歷史文化街區(qū)、杭州龍興寺經幢、白塔,六和塔,保俶塔、西泠印社、杭州孔廟等。其中杭州孔廟占地1.32公頃,總建筑面積達到5581平方米,由東、西兩個既相互連貫又相對獨立的區(qū)域組成。復建后的杭州孔廟平面布局和建筑風格依據(jù)傳統(tǒng)格局、文化傳承、文物內涵以及江南園林特色,西區(qū)建筑具有高低錯落,動靜有序的特點;東區(qū)為典型的江南園林式庭院,花香鳥語、水流潺潺,各建筑如珍珠般散落其間。
杭州,位于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運河交通孕育了杭州城,辟展擴大了杭州地域,水網(wǎng)連通了杭州街巷,水運帶動了杭州經濟,水文化促進了杭州旅游。可見,杭州雖因湖而名,興盛和繁華皆源于運河。大運河是世界瑰寶、城之命脈,如果說西湖是杭州的眉目,運河則是她的臂彎,貫穿著城市生生不息的發(fā)展,映照著綿延不絕的文化,上演著最有江南煙火氣息的生活風情。千年前運河的開鑿,讓杭州一下子從山中小縣,蝶變成馬可波羅筆下“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公元1138年,南宋(1127-1279年)遷都臨安(今杭州),中原文化與吳越文化碰撞融合,因而形成了精致而開放的南宋文化。杭州成為當時世界最繁榮的城市,13世紀中葉,人口超過150萬。從此,杭州的經濟、社會、文化、藝術、生活、城市建設等都烙上了南宋文化的印記。如今在杭州市的南宋御街、南宋皇城遺址等地方均能感受到濃厚的南宋文化魅力。
河上龍燈起源于南宋紹興年間,在蕭山區(qū)河上鎮(zhèn)一帶流傳,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以河上鎮(zhèn)溪頭村為中心以板龍表演為主,融合馬燈、高照等民間藝術元素,持續(xù)時間長達五天的大型民俗表演活動。主要包括“開光大典、出燈、鬧元宵、化燈”等儀式,具有很高的地方文化史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是儒家文化和道教文化相融合的具體體現(xiàn)。河上龍燈勝會在杭州蕭山區(qū)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與深遠的文化感召力與影響力,是蕭山區(qū)非物質文化的珍貴遺產。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名茶產區(qū),茶文化歷史悠久。"中國茶都"花落杭州是實至名歸的。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龍井茶就是其中一種獨特而重要的文化,可見龍井茶在杭州的地位之高。杭州是一座有著茶韻的城市,那韻味是老百姓慢慢品出來的。杭州產茶,杭州人更愛喝茶。早在宋代,作為南宋京城的杭州以賣茶為業(yè)的茶肆、茶坊已遍布全市,在鬧市區(qū)清河坊一帶,就有多家大茶坊,街頭巷尾,還有擔茶賣的。在現(xiàn)代的快節(jié)奏里,茶館依然遍布杭州街頭,大大小小的茶館700余家,已成了杭城的特色和個性。
杭州自古有“東南佛國”之稱,最早的佛寺出現(xiàn)在東晉初年,印度高僧慧理在西湖北高峰與飛來峰之間創(chuàng)建了靈隱寺,成為揭開西湖佛教景觀史第一頁的開山之祖。道教遺跡更可上溯到三國時期。佛寺、道觀加上大量民間俗神祠廟,以及始于南宋并在元代以后形成規(guī)模的伊斯蘭教的傳播,為杭州歷史文化充實了內涵,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情趣。目前杭州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
杭州廟會,又稱"香會",遍及城鄉(xiāng),難以數(shù)計,較著名者有:正月初一(靈隱、吳山各廟均有廟會)、二月十九(天空觀音廟會)、三月初三(半山娘娘廟會)、三月廿八(法華山東岳廟會)、四月初八(外八寺廟會)、四月廿日(朱天廟會)、五月十八(班德觀者元帥廟會)、六月廿三(吳山火神廟會)、六月廿四(吳山雷神廟會)、七月十五(孟蘭盆會)、七月十八(張大仙廟會)、七月卅日(地藏廟會)等。杭州廟會的日期一般都是菩薩的誕辰期,也有的是神的忌日。
西湖香市,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西湖天堂、英隱、昭慶、凈慈等寺院都已有"香會"。南宋建都杭州,歷代皇帝都要御駕親臨各寺,燒香敬佛,撫臺以下文武百官也要親自拈香。上行下效,四鄉(xiāng)蠶農亦以杭州為天堂佛地,為祈蠶桑豐收,也都來"朝山進香氣即使貧苦農家也要借貸典當,一年開春到杭州來燒香一次,村村戶戶,世世代代,相沿成俗,形成杭州的繁榮"春汛"。改革開放以后,西湖香市依舊如故,盛況不減當年。其中西湖香市以天壁、靈隱、岳王廟、昭慶寺、老東岳、央山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