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子是什么
枳椇子,中藥名,為鼠李科枳椇屬植物北枳椇、枳椇、和毛果枳椇的成熟種子,亦有用帶花序軸的果實。
1、干燥帶果柄的果實
果柄膨大,肉質(zhì)肥厚,多分枝,彎曲不直,形似雞爪,在分枝及彎曲處常更膨大如關(guān)節(jié)狀,分枝多呈丁字形或相互成垂直狀,長3~5厘米或更長,直徑4~6毫米。表面棕褐色,略具光澤,有縱皺紋,偶見灰白色的點狀皮孔。分枝的先端,著生1枚鈍三棱狀圓球形的果實,果皮紙質(zhì),甚薄,3室,每室含種子1粒。果柄質(zhì)稍松脆,易折斷,折斷面略平坦,角質(zhì)樣,淡紅棕色至紅棕色。氣微弱,味淡或稍甜。
2、干燥種子
呈扁平圓形,背面稍隆起,腹面較平,直徑3~5毫米,厚約2毫米。表面紅棕色至紅褐色,平滑光澤,基部有描圓形點狀的種臍,頂端有微凸的合點,腹面有一條縱行而隆起的種脊。種皮堅硬,厚約1毫米,胚乳乳白色,油質(zhì),其內(nèi)包圍有2片肥厚的子葉,呈淡黃色至草綠色,亦油質(zhì)。氣微弱,味苦而澀。
枳椇子的功效與作用
1、解酒毒
枳椇子被廣泛應用于解酒領(lǐng)域?,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枳椇子中的成分能夠抑制消化道對乙醇的吸收,減緩乙醇進入體內(nèi)的速度和濃度,從而減輕乙醇對肝臟等器官的損害。此外,枳椇子還能提高乙醇脫氫酶的活性,促進乙醇的代謝,具有顯著的解酒作用。這一功效對于緩解因過量飲酒引起的胸悶、腹脹、嘔吐、頭暈等癥狀尤為有效。
2、利水消腫
枳椇子具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能夠促進尿液排出,有利于消除體內(nèi)多余的水液,從而減輕水腫癥狀。這一功效在緩解因水濕停蓄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時尤為顯著。此外,枳椇子還能改善體內(nèi)濕氣停蓄的情況,有助于調(diào)理身體水液平衡。
3、止渴除煩
枳椇子味甘、性平,歸胃經(jīng),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對于存在煩渴、口渴、口干、咽喉不適等癥狀的患者,枳椇子能夠有效緩解癥狀,提供清涼感,改善身體不適。這一功效與枳椇子中含有的大量葡萄糖、有機酸等成分密切相關(guān),這些成分能夠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和能量,緩解口渴和煩躁。
4、止嘔
枳椇子還具有一定的止嘔功效。由于枳椇子主要歸胃經(jīng),能夠調(diào)和胃氣,緩解因胃氣不和引起的惡心和嘔吐等癥狀。這一功效在緩解因飲酒過度、飲食不節(jié)等原因引起的嘔吐癥狀時尤為有效。
5、保肝護肝
現(xiàn)代藥理研究還表明,枳椇子具有保肝護肝的作用。枳椇子提取物能夠阻滯肝細胞纖維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促進肝細胞修復再生,同時還具有抗脂質(zhì)過氧化作用,能夠保護肝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這一功效對于預防肝臟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注意:建議患者在醫(yī)生的指導下使用藥物,避免自行使用藥物,以免出現(xiàn)不良反應,造成病情加重。如果患者出現(xiàn)不適癥狀,建議及時前往醫(yī)院就醫(y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