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張水庫簡介
1957年11月動工興建,1958年12月竣工。壩址位于石竹山下的龍江中游,集雨面積200平方公里。壩型為鋼筋混凝土寬縫重力壩,壩高38米,壩頂高程56米(羅基零點),壩頂長210米。水庫總面積1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54米,相應(yīng)庫容1.85億立方米。以2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為54.94米,相應(yīng)庫容1.99億立方米。在大壩中部設(shè)溢流壩段,堰頂高程49米,凈寬40米,安裝4扇弧形閘門,配手搖、電動兩用啟閉機4臺。水位在54.94米時,溢洪量為每秒1160立方米,輸水道分左右兩條:左為直徑1.5米的圓形壓力鋼管,設(shè)計流量為每秒5立方米,進口高程31米,設(shè)置鋼筋混凝土事故門一道,配10噸卷揚機1臺,鋼管末端分3條,為直徑各70厘米的叉管,安裝3臺臥式水輪發(fā)電機組,裝機容量600千瓦,另設(shè)置30時針閥1臺,以補充灌溉用水;右輸水道為寬度1米,高程1.3米的馬蹄形明流涵洞,設(shè)置兩扇1.3米的鑄鐵平板閘門,鋼筋混凝土事故門2扇,各安裝10噸螺桿啟閉機、20噸卷揚機2臺。輸水道進口高程為37.8米,設(shè)計流量每秒20.7立方米。
灌溉渠道
干渠兩條:高干渠經(jīng)上逕、龍?zhí)锏礁呱芥?zhèn)院西村,長82.34公里;低干渠經(jīng)城關(guān)至??阪?zhèn)彌勒巖,長32.91公里。高干渠的支渠29條,總長達252.4公里,其中灌溉萬畝以上的支渠9條,計長147.56公里,低干渠的支渠12條,總長30.7公里。干支渠總長計398.31公里。渠道建有建筑物3388座,其中大的建筑物有水閘65座,渡槽36座。由于龍?zhí)餀C場的需要,渠道在機場北的西華村下跌5米,建西華水電站,裝機2臺,單機容量250千瓦。并在三山南倪村建電力灌溉站。渠道縱橫全縣12個鄉(xiāng)鎮(zhèn)、220個行政村、4個農(nóng)場,設(shè)計灌溉面積26.8萬畝。整個工程土石方總計1000萬立方米左右,總工程費用1869.8萬元。
建設(shè)歷史
工程的興建,遷移1個鎮(zhèn)、2個鄉(xiāng)、54個自然村,計2804戶,1.21萬人;拆遷房屋1.23萬間,淹沒耕地1.48萬畝,共花移民費459.38萬元?!|張水庫投產(chǎn)后,1960年第八號臺風(fēng)期間,大壩曾出現(xiàn)險情,8號壩段位移量較大,其后又發(fā)現(xiàn)揚壓力異常,灌區(qū)個別渠段及建筑物通不過設(shè)計流量,且眾多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輸水渡槽常被洪水沖毀。渠系建筑物的閘門都是木質(zhì)疊梁式,管理不便。渠道深挖方及傍山懸劈坡,雨季常塌方。在省水電廳支持下,逐步進行配套,并于1963~1966年,大規(guī)模實施加固、擴建配套工程。
1961~1966年完成的工程項目有:(一)大壩帷幕灌漿;(二)大壩加固工程;(三)位于南山、北坪埔、院西的干渠深挖方塌方的處理;(四)高、低干渠及萬畝以上9條支渠(高二支、高三支、十一支、十四支、十五支、十九支、廿一支、廿四支、廿八支)的擴建配套工程,改建大型渡槽13座及大量渠系建筑物配套,處理塌方及漏水險段等,高干渠首段設(shè)計流量由每秒18立方米增到每秒20.7立方米,低干渠首段設(shè)計流量由每秒4立方米增加到每秒5立方米;(五)增建南西亭水電站,裝機3臺。675千瓦。改建西華水電站并擴建南倪電灌站,同時對其他支渠進行整修配套。這些工程完成后,東張水庫蓄水位由50.5米增高到54米,蓄水量增加2779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由19萬畝增加到26萬畝。國家投資469.84萬元,共花勞力49.8萬工日。
1971年為增送東張水庫的水到高山地區(qū),對從龍?zhí)镂魅A至高山陳厝尾的渡槽和長26.2公里的高干渠,進行擴建和改造,使南倪電灌站有足夠的水源,并進一步擴建南倪電灌站。
東方紅、建新兩座中型水庫建成后,東張水庫不再向“高三支”送水。為解決南山至玻璃嶺長達9公里的傍山險段輸水的困難,于1980年4月動工開挖隧洞,至1982年10月竣工通水。使高干渠道縮短渠線9.28公里。
1979年,為實現(xiàn)干支渠石渠化,第一期工程由城關(guān)、宏路、???、音西、江鏡、港頭、高山、三山、東瀚等9個公社負責(zé)砌建,總長達114.13公里,完成土石方46.76萬立方米;共花勞力193.63萬工日,其中撥工14.64萬工日;總造價350多萬元,其中國家撥款65.82萬元,其余為社隊自籌。石渠化工程原定分3期進行,由于投資大,花工多,且未能根本解決滲漏問題,因此第二、三期工程未再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