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漢函谷關位于新安縣城東500米東關村的漢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函谷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中所提到的漢時關就是此地。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雄關要塞之一。
漢函谷關又稱漢關,其名稱中得“函”指匣子,“谷”為山谷,連起來“函谷”的意思則為以山谷為匣,遏其要沖。函谷關北依鳳凰山,北距黃河60公里,南側為青龍山,南北兩山對立。關樓坐西向東,東臨澗水,西通縣城,南連青龍山,北接隴海線。據史料記載,關前南北兩側擁有高厚城墻延伸山間形成的天然屏障——古稱古稱八特坂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遺址——八陡山。唯有通過城門方可出入此關。
為了恢復漢函谷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歷七年、清順治十五年都曾修正過。
于1923年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后一次的大型修復。門洞東西兩側,各有楹聯一副,東門為“功始將粱今附驥,我為尹喜誰牽?!?;西門為“勝跡漫詢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正門上方嵌有“漢函谷關”四個大字,據傳為康有為所書,筆力遒勁,字體雄渾,與漢關渾然一體,相映生輝。
1958年“大煉鋼鐵”的運動中,漢函谷關遭到嚴重的破壞,目前人們只能看到下面的兩層。關樓東面門洞兩側的對聯,已經只剩下了北面的半副,西面門洞兩側的對聯還在,關門南側的一座高高的土丘,應是人們所說的雞鳴臺。關門北側離的比較近的土丘,應是望氣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