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未央?yún)^(qū)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宮,漢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jiān)造,在秦章臺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后,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里,成為漢帝國200余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成為漢宮的代名詞。未央宮是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一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和禁苑,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未央宮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在未央宮領取漢武帝的旨意出使西域,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展示了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東方文明發(fā)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fā)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未央宮總面積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臺樓榭,山水滄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響了后世宮城建筑,奠定了中國兩千余年宮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未央宮遺址總體的布局呈長方形,四面筑有圍墻。
宮城之內(nèi)的干路有三條,兩條南北平行的東西向干路貫通宮城,宮城中部有一條南北向干路縱貫其間。兩條東西干路將未央宮分為南、中、北三個區(qū)域。
未央宮宮內(nèi)的主要建筑物有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高門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椒房殿、昭陽殿、柏梁臺、天祿閣、石渠閣等,共40余座。
前殿是未央宮最重要的主體建筑,居全宮的正中,其它重要建筑圍繞它的四周。前殿北側(cè)為椒房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更北處建有中國最早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中國最早的國家檔案館——石渠閣;前殿西側(cè)建有中央官署、少府等皇室官署;前殿西南側(cè)為皇宮池苑區(qū),建有滄池、漸臺等。
據(jù)歷史典籍的記載,未央宮的四面各有一個司馬門,東面和北面門外有闕,稱東闕和北闕。當時的諸侯來朝入東闕,士民上書則入北闕。
未央宮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十年間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試掘了前殿的附屬建筑遺址,發(fā)掘了椒房殿遺址、少府的宮殿建筑遺址、中央官署建筑遺址和宮城角樓建筑遺址,出土了數(shù)以萬計的文物。
未央宮宮城平面近方形,四周圍筑宮墻,墻寬8—10米,東、西墻各長2150米,南宮北墻各長2250米。
宮城周長8800米,面積5平宮方千米,約占都城面積的七分之一。
未央宮四面各辟一座宮門,稱司馬門。東司馬門是皇宮正門,諸侯朝謁天子、皇帝出入宮城均于北門。文武百官、宮達人顯貴進出皇宮則由北司馬門。東、北二司馬門外修宮筑了高大的闕樓,這就是有漢一代著名于世的東闕和北闕。西、南二司馬門很少使用。四座司馬門遺址均已進行了勘查,確定了其位置。東司馬門位于大劉寨村東南,西司馬門在盧家口村中部,已探明的前殿北側(cè)的東西漢代道路,恰與東、西二宮司馬門相連接。南司馬門在未央宮東南角以西850米,由門道向北有一條8米寬的南北路通入宮內(nèi)。在未央宮西北角以東1300米,天宮祿閣遺址東北60米處即北司馬門遺址,門內(nèi)有一條寬10米的漢代南北路,通至前殿東側(cè)。
未央宮除了四座司馬門之外,還有十幾座“掖門”,它們是專為某些人出入皇寄所修建的,如建于北司馬門之西800米的作室門,就是一座專為宮廷作室之中的各類工匠出入皇宮的門道。
石渠閣遺址位于未央宮西北,在北宮墻以南45米,西宮墻以東500米。
石渠閣屬于戰(zhàn)國時期以來流行的高臺建筑,中央主體建筑臺基尚存,現(xiàn)存夯土臺基高7米,底部東西60米、南北50米,整個建筑遺址范圍東西115米,南北120米。臺基周施回廊。
天祿閣遺址在石渠閣遺址以東520米,前殿以北720米,北距北宮墻60米,東距連接北司馬門的漢代南北路35米。天祿閣也是一座高臺建筑,其規(guī)模略小于石渠閣。
現(xiàn)存天祿閣臺基高6—7米,底部平面呈正方形,邊長20多米。天祿閣四周亦置廊。遺址范圍東西55米、南北60米。
未央宮西南部有一片低洼地,是當年的滄池所在地。滄池位于西宮墻以東700米,南鄰南宮墻。
考古勘查滄池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總面積196000平方米。滄池水由城外泬水從章城門引入,入宮后稱“明渠”。明渠故道已基本勘探清楚:渠水由西向東注入滄池,然后又從滄池北部由南向北流出,經(jīng)前殿、椒房殿和天祿閣西邊,向北流出未央宮。
前殿是未央宮的主體建筑,位于宮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規(guī)模最龐大的建筑,在臺基之上發(fā)掘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墓葬,說明前殿臺基在新石器時代已存在。
前殿正門居南,門內(nèi)是廣闊的庭院,庭院以北則是前殿之上的三大殿。大朝正殿是中間臺面上的大殿。前殿基址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北高南低,北部最高處高出今地面15米。基址由南向北可分三個低、中、高的臺面。
在對前殿全面勘探同時,1980年又對前殿部分廊房和慢道遺址進行了試探。西壁房址南北排列有43間房,南壁西部房址東西排列3間房,共計49間房。這些房子的平面呈長方形或方形,房與房之間置隔壁,布局一般是前堂后室,房內(nèi)地面或為草泥,或為土坯鋪置。
遺址內(nèi)出土筒瓦、板瓦、瓦當,文字瓦當多為“長生無極”,還有陶器、兵器、錢幣等。在房址內(nèi)還發(fā)現(xiàn)了一批被火燒烤過的西漢木筒,簡文有的屬于病歷醫(yī)方,如一支醫(yī)方簡上端題有“馮宗山女方”字樣,這說明西漢時代已有病歷醫(yī)案。
在前殿遺址東北角試掘了一處夯土臺基及部分配房。房內(nèi)有草泥地面和磚鋪地面兩種。夯臺和房址出土了大量磚瓦建筑材料,其中有素面長條磚,方格紋、回形紋鋪地磚,板瓦、簡瓦及圖案與文字瓦當?shù)取7績?nèi)出土陶器、錢幣、兵器裝備等。
椒房殿位于前殿以北360米,可謂真正的“后宮”。椒房殿南部為正殿,其夯土臺基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50余米、南北寬30余米,面積約1500平方米。臺基周施回廊,廊道地面鋪磚,廊道外為散水。正殿坐北朝南,殿址南有二闕址,二者東西相距23.5米,反映出這組宮殿建筑的規(guī)格非常高。
內(nèi)院南鄰正殿,平面亦呈長方形,院子四周置廊道、散水。內(nèi)院東西兩側(cè)又分別發(fā)掘出夯出臺基、院落、巷道和廂房遺址。特別要指出的,建筑群內(nèi)的巷道遺跡在考古發(fā)掘中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是為宮殿主人的安全所構(gòu)造,與現(xiàn)代建筑中的暗道性質(zhì)相同。
椒房殿建筑群有著完整的給、排水設施。建筑群東部有水井,井深約8米多,井臺鋪方磚,井壁上部為券磚,下部以陶井圈砌置。建筑群內(nèi)有排水坑,積水通過北部的明渠排出。從僅有的建筑遺跡來看,正殿及其所屬建筑是非??季康?,建筑群內(nèi)的地面均以方磚鋪設,遺址中出土精美的銅構(gòu)件。
椒房殿遺址出土有鋪設地面的素面方磚、圓形紋方磚和構(gòu)筑踏步的空心磚等。瓦類有筒瓦、板瓦和素面圓瓦當、云紋瓦當及“長生無極”、“長樂未央”文字瓦當。
1986—1987年,考古工作者對未央宮內(nèi)的一處中央官署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脊虐l(fā)掘,發(fā)掘面積9600平方米。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盧家村東100米,位于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墻105米。遺址以南6.3米有一條漢代橫貫未央宮內(nèi)的東西大路。中央官署遺址周圍置墻垣,形成了一座封閉性大院落。院落平面長方形,東西長134.7米,南北寬65.5米,面積8822.85平方米。四面圍墻內(nèi)外均置壁柱,而且內(nèi)外對稱分布,這使墻體更為堅固,除了東墻,西、南、北墻之外均置廊。
在官署院落之內(nèi),中部偏東位置,有一條南北向排水渠將其分為東、西并列兩座院子,簡稱東院和西院。
東院范圍東西57米、南北65.5米,面積3733.5平方米。東院南、北墻分別為官署大院的南、北墻東段。東院東墻即官署大院東墻。西院范圍東西72.7米,南北65.5米,院子西、南、北墻分別為官署院落的西墻和南、北墻西段。
官署遺址出土遺物十分豐富,主要有磚、瓦、瓦當、石器、鐵器、銅器、錢幣和骨簽等。
未央宮中央官署遺址出土的刻字骨簽,是中國考古學上的重大發(fā)現(xiàn)。骨簽大多分布在官署房子墻體附近的漢代地面之上。骨簽均以動物骨頭制作(絕大多數(shù)為牛骨),形制、大小基本相同。
長安骨簽共出土63850件,其中刻字者57482件。骨簽大多以牛骨為原料,顏色以白色、黃色為多;尺寸接近,一般長5.8—7.2、寬2.1—3.2、厚0.2—0.4厘米;骨簽形制基本相同,均為長條形骨片,上、下端呈圓弧形,從其橫截面看,正面微呈圓弧形,背面較平,正、背面均有豎向鋸痕,背面更顯粗糙;骨簽正面上部磨光,長3.5—4、寬1.5—2厘米,其上刻字;骨簽中腰一側(cè)有一半月形凹槽。骨簽上一般只有一行刻字,其凹槽在骨簽左側(cè),刻兩行以上文字的骨簽,其凹槽在骨簽右側(cè)。
骨簽刻字的內(nèi)容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物品、編號、數(shù)量、名稱、規(guī)格等,這類骨簽一般為一行字,也有兩行字者,字數(shù)兩三個至七八個不等;第二類為有“河南工官”、“南陽工官”、“潁川工官”內(nèi)容的骨簽,一般刻二至四行字;第三類內(nèi)容與中央官署等有關,刻字一至四行。
長安骨簽的時代上限在西漢初年,下限在西漢末年,以西漢中后期為多;有紀年的骨簽,最早者為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始元、元鳳時期(昭帝)“三工官”者數(shù)量最多,骨簽使用延續(xù)一百多年,甚至幾與西漢時代相始終。
1987—1988年,考古工作者對未央宮內(nèi)的少府所屬的宮殿建筑遺址進行了發(fā)掘,發(fā)掘面積6040平方米。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柯家寨村西南,位于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400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已發(fā)掘的這處建筑遺址,其范圍東西110米、南北58米。它主要包括主體建筑一一南殿和北殿,及其兩側(cè)的附屬房屋建筑群和通道、廊道、院落、水池等,這是一組具有多功能的宮殿建筑群。
南殿是該建筑群中的大殿,或稱“正殿”,坐北朝南,東西46.1米、南北17.5米,面闊7間、進深2間,殿內(nèi)面積806.75平方米。北殿應系該建筑群中的內(nèi)殿,坐南朝北,與南殿共用同一后墻。北殿東西31米、南北12.9米,面闊5間、進深2間,殿內(nèi)面積399.9平方米。
南殿東西兩側(cè)對稱分布兩座大房子,每座房子的面積約在170平方米,房內(nèi)亦置復斗形礎墩,屬于南殿的輔助性議事辦公建筑。
主體建筑北殿以北為院落,東西54.4米、南北14.7米,面積799.68平方米。南殿以南雖末進行考古發(fā)掘,但從鉆探情況來看,很可能有“庭”。這組建筑群的主體建筑居中,前庭后院,左右置配殿。
少府所屬的建筑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大面積使用地板的遺跡,在古代宮殿建筑遺址發(fā)掘中尚屬首見,由此也可以反映出這座宮殿建筑群之豪華。除了出土磚,瓦、瓦當、陶器、鐵器、銅器、貨幣,該遺址還出土了112枚封泥,封泥文字內(nèi)容有“臣尊”、“臣充”、“臣朋”、“臣隆”、“臣客”、“臣獲”、“司馬喜章”、“掌牧大夫章”、“掌廄大夫章”和“湯官飲監(jiān)章”等,其中以“湯官飲監(jiān)章”封泥數(shù)量量最多。
未央宮宮城西南角樓遺址位于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三橋鎮(zhèn)車劉村北,南距南城墻55米,西距西城墻34米,1988—1989年對該建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角樓建筑遺址現(xiàn)存臺基平面呈曲尺形,外邊東西67米、南北31米,內(nèi)邊東西57米,南北19米。臺基東部寬11—13米,其東與宮城南墻南端相連結(jié)。
角樓遺址出土的建筑材料有磚、瓦、瓦當?shù)?。磚有素面和小方格紋方磚,均有鋪地磚。長條磚大中小不等,此外還有子母磚,扇形磚、空心磚。瓦有板瓦和筒瓦,有的瓦上還有陶文戳印,如“大世六”,“工左”等,這是秦漢時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嚴格質(zhì)量管理制度的反映。
地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漢城鄉(xiāng),北距渭河南岸約2千米,遺址分布于大劉寨、馬家寨、小劉寨、柯家寨、周家河灣和盧家口七個村莊范圍內(nèi)。
門票
免費
交通
234路、331路公交車
未央宮所在的西漢帝國首都長安,是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國際都會。未央宮作為漢帝國的“公宮”,是漢長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對中國古代都城建制有著重要影響,以其使用時代最長、宮城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皇宮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開始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范圍進行了初步勘探。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作隊全面開展了未央宮遺址的考古勘探和重點發(fā)掘。
1980年春、秋季對椒房殿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2號建筑遺址)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鉆探。
1981年春季進行了復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考吉發(fā)掘。
1983年3月至5月又進行了補充發(fā)掘。未央宮第2號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大劉寨村西180米,位于未央宮前殿遺址北330米,天祿閣遺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對前殿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1號建筑遺址)的A區(qū)和B區(qū)遺址進行了發(fā)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對中央官署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3號建筑遺址)進行丁發(fā)掘。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盧家口村東100米,位于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墻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對少府(或所轄官署)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4號建筑遺址)進行了發(fā)掘。該遺址位于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柯家寨村西南,東南距未央宮前殿遺址400米,未央宮第二號建筑遺址(即椒房殿遺址)在其東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對宮城西南角樓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5號建筑遺址)進行了發(fā)掘。地處西安市未央?yún)^(qū)三橋鎮(zhèn)車劉村北。
此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0年間,還對未央宮布局形制進行了較全面勘探,對有的宮門、宮墻和宮內(nèi)道路進行了部分試掘。
1956年,中國社科院組建漢長安城考古隊進駐遺址。
1961年03月04日,國務院公布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漢長安城遺址列入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
2008年06月,《西安市城市總體規(guī)劃》發(fā)布,提出:“建設漢長安城國家遺址公園及未央宮遺址公園”。
2009年12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保護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09〕150號),原則同意所報方案。
2010年12月01日,西安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系列保護工程開工儀式在未央宮遺址前舉行。該工程是按照陜西省政府《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guī)劃》并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的重點保護項目,是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03月29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環(huán)境整治一期工程設計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1]51號),原則同意《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環(huán)境整治一期工程設計方案》和意見。
2013年3月8日,國家文物局批復《關于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遺工程方案的請示》(陜文物字[2013]24號)。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2017年12月2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留存著4.8平方千米的宏大規(guī)模、等級森嚴的建筑規(guī)格體系,展示了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亞洲東方文明發(fā)展水平,見證了漢長安城在絲綢之路發(fā)展歷程中,兼具時間與空間上的雙重起點價值。
在未央宮前殿附屬房屋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西漢木筒,簡文有的屬于病歷醫(yī)方,說明西漢時代已有病歷醫(yī)案。文獻記載,淳于意(前216—前150年)首創(chuàng)“診籍”,他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名和選用的醫(yī)方記錄在案。這批木簡是其歷史見證。
未央宮遺址發(fā)掘的少府所屬建筑形制之考究、規(guī)模之龐大、位置之顯著都反映了這一機構(gòu)的重要性。少府或其官署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不僅對研究這一十分重要的中央機構(gòu)有著特殊的意義,而且對于探討皇宮布局、豐富中國古代建筑史資料都將有重大的影響。
角樓建筑遺址的發(fā)掘,為探索一些重要的漢代建筑,如禮制建筑和帝陵園建筑布局的淵源,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如已發(fā)掘的王莽宗廟、西漢明堂和勘探的孝宣王皇后陵園等建筑遺址,其主體建筑四周均圍筑墻垣,四角各置曲尺形建筑,無疑后者是仿造宮城角樓營造的。宮城角樓建筑遺址過去僅對唐長安城大明宮角樓進行了局部發(fā)掘,未央宮西南角樓建筑遺址是唯一經(jīng)過全面考古發(fā)掘的古代宮城角樓建筑遺址,而且也是時代最早的一處,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的內(nèi)容。
未央宮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宮廷檔案,有各式各樣的漢代宮建筑材料、兵器、生話用品等,這些文物從宮多層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現(xiàn)了那個西漢帝國的光輝歷史,成為研究西漢都宮城的皇宮歷史的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有明確紀年骨簽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大量有絕對年代的標型資料。長安骨簽使今人對漢代中央檔案管理制度有了多方面了解和認識,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檔案史的研究內(nèi)容,中央官署遺址及其骨簽的發(fā)掘是中國檔案史上迄今最重大的發(fā)現(xiàn)。這批骨簽是研究西漢時代職官制度、官府手工業(yè)管理、軍工生產(chǎn)、兵器發(fā)展和書法演變等諸多方面極為珍貴,豐富的文物資料,填補了諸多方面歷史研究的空白,是重大學術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