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賽龍舟(湖南省),編號:Ⅵ-6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湖南省沅陵縣
(3)保護單位:沅陵縣文化館
2、賽龍舟(廣東省),編號:Ⅵ-6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廣東省東莞市
(3)保護單位:東莞市萬江區(qū)文化服務中心
3、賽龍舟(貴州?。幪枺孩?6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銅仁市
(3)保護單位:銅仁市碧江區(qū)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心
4、賽龍舟(貴州?。幪枺孩?6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貴州省鎮(zhèn)遠縣
(3)保護單位:鎮(zhèn)遠縣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xiāng)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碧苿⒂礤a《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p>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fā)源于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畬、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只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后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浙江地區(qū),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逗鬂h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浙江地區(qū)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qū)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龍舟競渡”是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zhàn)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在兩湖地區(qū),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guān)的??赡芮安芏?、伍子胥等逝去后,當?shù)厝嗣褚苍没曛鬯推潇`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qū)。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風調(diào)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nèi)心良好的愿望。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jīng)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tài)。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斗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于漢魏六朝,延續(xù)至今。吳國人周處《風土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征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qū),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諸郡率然?!弊源?,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tǒng)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于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fā)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后,龍舟競賽成為現(xiàn)代體育項目,熱潮席卷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項目。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睛)。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爾后,湖南省汨羅市便于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湖南省沅陵縣,廣東省東莞市萬江區(qū),貴州省銅仁市、鎮(zhèn)遠縣聯(lián)合申報的“賽龍舟”入選,列入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項目類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東莞龍舟月,是東莞影響面最廣、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東莞人賽龍舟,不是一兩天,而是一個月,故稱龍舟月。龍舟月的主要活動是龍舟競渡。從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一開始,東莞就開始為期一個月的龍舟競渡,東莞市水鄉(xiāng)片及東江沿岸地區(qū)各鎮(zhèn)(街),根據(jù)當?shù)爻毕笮?,定出本村龍舟景觀的日子。設標的稱競渡,即比賽;不設標的叫趁景。 [民國] 《東莞縣志》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jié)物薦于家祠。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余丈。中為錦亭,畫船云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zhèn)內(nèi)為巨觀?!?/p>
明末清初廣東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八記載:“五月時,洪流滂濞,放于百里。鄉(xiāng)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云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龍舟長十余丈,高七八尺,龍髯去水二尺。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枻者,不下七八十人。競渡則驚濤涌起,雷雨交馳。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斯亦游觀之至侈者。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xiāng)鄉(xiāng)有之。如彭峽者可紀也?!瓘V中(珠江三角洲)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從初一到三十),鄉(xiāng)鄉(xiāng)有之?!?/p>
[民國] 《東莞縣志》記載:“五月朔(初一),飲菖蒲雄黃酒,以辟不祥。食角黍,為龍舟競渡。至五日,會者益眾。以節(jié)物薦于家祠。”“邑人多紉小香囊,曰午時袋。”“自朔至望,競渡最盛,龍舟長至十余丈。中為錦亭,畫船云集,首尾相銜,乘潮下上。日暮管弦未歇,鼓鎮(zhèn)內(nèi)為巨觀?!?/p>
自宋以來,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開始,到五月三十日,東莞人們劃龍舟,洗龍舟水,趁龍舟景,吃龍舟餅,食龍船飯,唱龍舟歌,沿襲至今,稱為龍舟月。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萬江舉行大型龍舟錦標賽,被譽為“東莞龍舟第一景”,有詩歌云“五月初一龍?zhí)ь^,萬江河上賽龍舟”。 “東莞龍舟第一景”之后,各地互相約定,定出自已的龍舟景日子如五月初四“汾溪景”、五月初十“新城景”、五月十四“新村景”,萬江區(qū)內(nèi)各村舉辦龍舟競渡,各具特色、全民參與,直至月底,萬江人民即以“東莞龍舟第一景”為榮,保持至今,定為傳統(tǒng)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