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帶村兩周遺址發(fā)現(xiàn)于2004年10月,位于韓城市區(qū)東北7公里的西莊鎮(zhèn)梁帶村村北。經過幾次考古調查表明,該遺址為兩周時期,分墓葬區(qū)和遺址區(qū)兩個部分。初步認定遺址處于梁帶村東南方向;墓地主要位于村北,占地330000平方米,經科學勘探,共發(fā)現(xiàn)兩周墓葬1300座,車馬坑64座,隨后對 7 座大墓及百余座中小型墓進行考古挖掘,出土金、玉、銅器等各類文物 2 萬余件(組),僅珍貴文物就有 3 千余件(組)。尤其是在 M27 芮桓公墓內,一次性出土了 48件金器,乃當前國內外同一時期單個墓葬中,出土金器數量最多的古墓葬。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投資5.5億元,以梁帶村遺址為依托,建設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博物館主體建筑以梁帶村出土文物鏤空方盒簡化提煉,融合現(xiàn)代化元素,莊嚴凝重,氣勢恢宏,是一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大型博物館。展覽以考古成果為核心,以《古芮尋微 故國韶光》為主題,從不同的角度,運用高科技手段,再現(xiàn)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探秘芮國風云。
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的建成,不僅成為古芮國文化展示研究中心,社會教育基地,更是成為關中東部商周考古研究基地,讓更多人走進梁帶村芮國遺址,了解古芮國文化,了解中國三千年燦爛文明。
芮國墓地出土的青銅器不僅有高貴威儀的廟堂禮器,還有形制各異的兵器、豐富多彩的車馬器和日常勞作的生產工具,數量眾多,造型生動,制作精良。青銅的應用滲透到芮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金鼎芳滋,玉堂璀燦”,芮國墓地 27 號墓出土的七鼎六簋,正是對這八個字的美好詮釋。所謂七鼎六簋,顧名思義,有鼎 7 件、簋 6 件。這 7 件鼎(圖一)的形制紋樣相同,大小相次。器形呈斂口、方唇,寬斜沿,淺半球形腹,圜底,獸蹄足且中段較細。口沿下飾一周十二組“G”形平目竊曲紋,其下有一周凸弦紋。腹部和底部表面有數量不等的砂眼。
另外 6 件簋的形制、紋樣、大小都相同。由器蓋和器身組成,蓋面隆起,中有圈足式捉手;口微斂,鼓腹,器腹兩側各有一獸首半環(huán)耳,獸角呈螺簪形,鼻上卷;腹下有圈足,圈足上飾一周垂鱗紋,外壁上等距離分布著三個獸首,其下各連接一個三趾獸蹄形小足。蓋緣與器口沿下各飾一周“G”形平目竊曲紋,蓋面及器腹鑄有數周瓦棱紋,耳兩側均飾重環(huán)紋。器蓋捉手內及腹內底中部鑄有銘文,共六字,內容皆同且字體凝重蒼勁,為“內(芮)公作為旅簋”。就現(xiàn)有考古資料來看,鼎最初用于烹煮,簋是盛放熟食的器皿,但隨著西周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它們逐漸演變?yōu)槎Y器,是“明尊卑,別上下”等級制度的標志和權力的象征。西周時期,主人身份級別不同,鼎簋的使用就不同。據記載,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如果僭越,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諸侯的身份地位僅次于天子,遵從禮制,與諸侯這一等級身份對應的是七鼎六簋。因此,此套七鼎六簋的出土,是判定該墓等級的實物資料,也是反映東周早期貴族階層器用制度的例證。同時,結合六簋及 26 號芮姜墓出土的青銅器銘文,說明芮國遺址 27 號墓主人為芮桓公,他是芮國最鼎盛時期的一代國君。
芮國墓地出土的玉器數量多達上萬件(組),其玉質之佳,雕琢之精,造型之豐,用途之廣,在兩周考古中實屬罕見。其中 26 號芮姜夫人墓中出土的玉器最多,數量多達 500 件(組),分為禮玉、佩玉、斂玉、飾件、用具、填土玉石器等八類,琳瑯滿目,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
墓中隨葬成組玉佩在兩周時期比較流行,例如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山西天馬—曲村晉侯墓地都發(fā)現(xiàn)此類實物。出土于梁帶村遺址芮姜夫人胸腹部的這件梯形牌組玉佩(圖二)以梯形玉牌為中心,上下兩端分別雕琢九個和十一個牛鼻穿孔,以此連接有九條和十一條串飾,每條串飾皆以各式琉璃管珠、瑪瑙管、綠松石,以及玉質管珠穿系而成,復原總長度達 105 厘米。雖然這組梯形牌串飾的使用時間在春秋早期,但是各個組件卻制作于不同的年代。比如梯形玉牌,其紋飾主體為一正面的獸面,其余面積則填飾方向不一的側面龍紋,這種較為方直舒朗的紋飾手法盛行于春秋早期。至于其他組件,除了有春秋早期的器物外,也有來自西周中期、晚期的飾件。本組玉佩集不同時代的作品重新串結而成,為此組串飾最大的特色。玉佩因其組合清晰、出土位置準確及制作工藝高超,是現(xiàn)陜西地區(qū)發(fā)現(xiàn)等級較高的周代組玉串飾。
明初王常宗曾有詩云:“曉起沖寒行且獵,強箭如雨脫韛韘。”韘即是我們熟知的扳指,韛是纏繞于左手小臂處束袖之物,便于箭射。詩中描繪在冬季清晨策馬縱射,乃至韛、韘都為之脫落的場景。韛、韘之器對于挽弓射騎者來說是必備之物,在距今約 2800 年前的芮國墓地遺址 27 號墓出土了一件珍貴的鑲金玉韘(圖三),它長 5.2 厘米,寬 2.8 厘米,高 2.1 厘米,孔徑 2.3 厘米,出土位置是墓主人右手掌附近。黃綠玉質,局部受沁,質地細膩,微透明,紋飾細縫殘留有朱砂。整體形制為斜筒狀,斷面呈橢圓形,表面裝飾陰線云紋。正面筒壁較長,有鼻狀凸起,背面筒壁較短,中央縱向凸起一棱脊,脊上部有一穿孔,并鑲有金質鷹首,打磨光滑。筒壁一側有方形孔,推測應系鑲嵌金質扳突。
這件玉韘是西周晚期的遺留,原因在于器身下端紋飾為排列有序的逗點紋樣,這是西周晚期典型的紋飾單元;此外器身上端略具彎弧特征的雙陰線,以及線條彎轉的處理手法,皆是西周晚期的風格特征,因此斷定本器的初始制作年代當為西周晚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方形鑿孔打破了原始雙陰線,乃后期改制的證據。至于春秋時期改制的目的,可能是為了符合其時新形制的需求。
《說文解字》記載:“韘,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闭f明韘是戴在右手拇指上用以鉤弦射箭的用具??脊虐l(fā)現(xiàn)的韘大多數為玉質,少數為骨、漆、木質等,所以說梁帶村遺址 M27 出土的鑲金玉韘和鷹首金韘都是國內首次發(fā)現(xiàn),意義重大。鑲金玉韘和鷹首金韘,應該不是實用器,而作為一種佩飾象征權力、身份地位。
開放時間:冬季9:00—17:30,夏季8:30—18:00,全年無休。
地址:中國·陜西·韓城市梁帶村
門票價格:50元/人?次
團隊優(yōu)惠價:35元/人?次
學生團優(yōu)惠價:15元/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