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文廟位于陜西省韓城市金城區(qū)東學巷東端北側,是全國第三大孔廟,其規(guī)模僅次于山東曲阜和北京國子監(jiān)街的孔廟。若是從建造年代上算來,在國內(nèi)排第五,連北京國子監(jiān)孔廟也要比它晚。
韓城文廟的建造年代至今無統(tǒng)一說法,該館工作人員持唐初造,宋重造觀點。明《一統(tǒng)志》記載:“韓城縣學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舊址重修”。《陜西通志》載:“洪武四年知縣周吉成重建”。近年出版的《韓城市文物志》的觀點是:韓城文廟具體始建年代不詳,通過相關文物考證、推斷,文廟當始建于唐初,經(jīng)歷代的重修擴建,其建筑風格集宋、元、明、清于一體,有“四代建筑一廟收”之說。
文廟坐北朝南,不設南門,共有四進院落。主要建筑以照壁、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正誼明道門、明 倫堂、尊經(jīng)閣等構成一條南北長200 米的中軸線。
在軸線兩側設有牌樓、致齋所、更衣室、碑樓、碑亭、東 西廡、東西碑林、掌酒司、典庫司、東西書齋等建筑。
廟東西還有名宦祠、文昌閣等附屬建筑,并與廟內(nèi)相通。該廟在建筑設計上強調(diào)中軸線相對稱 的格局,利用層層遞進的院落,按功能合理布置建筑,廟學結合,是研究明初地方文廟建筑的范例。
1957年5月31日被韓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7年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韓城文廟作為明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文廟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規(guī)范,體態(tài)恢宏。廟宇坐北朝南,1371年(明洪武四年)做過大規(guī)模重修擴建,其占地總面積8400平方米,中軸線長180余米,后存主體和配列建筑共22座,計78間,是14世紀以后中國西部保存完整的文廟古建筑群。文廟由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5個主體建筑和4個緊密相連的院落組成。
文廟外有木結構牌坊兩座。東坊上書有“德配天地”,西坊上書“道貫古今”。由“賢關”、 “圣域”兩門入廟,門口豎有“文武百官軍民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石,南邊的“萬仞官墻”雕有體態(tài)生動、凌空欲飛、琉璃放彩的5條龍,其形象之逼真、工藝精美。兩邊有鯉魚嬉浪磚雕,風急浪高,鯉魚騰躍,這飛龍躍魚,寓有英才輩出之意,同時也暗示著封建社會的“儒童”一旦金榜題名, 便如這躍過龍門的鯉魚,可飛黃騰達、前程無量。
“欞星門”為文廟正門,其門為懸山式,由3座木牌坊組成,五昂重拱,補間輔作分七、五、三朵,飾以龍鳳、仙人、獅馬、花卉等。立柱直通屋外,俗稱通天柱。頂飾琉璃盤龍,花卉套筒和寶葫蘆攢頭。過此門,進入第一大院,院內(nèi)古柏參天,樹木成蔭,鮮花盛開,清新雅致的環(huán)境使人賞心悅目。門前有“泮水”,水上有“泮橋”。院東西兩側有對稱的“更衣亭”、“致齋所”,這是祭孔前凈心浴面、理衣整冠的地方。兩邊對稱的6座牌樓,分別記載著歷代重修該廟的概況。
院北三間為“戟門”,過“戟門”,進入第二院,正北面為文廟主體建筑“大成殿”,這是列放孔子牌位的地方。文廟院內(nèi)有古柏33棵,葉茂枝繁,馨香四溢。第二院建筑呈凹形,布局緊湊、結構嚴謹。
出角門,進入第三院,明倫堂寬敞明亮,堂正上方高懸著“師道尊嚴”的大字匾,字體蒼勁深厚,這是當年“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地方。院兩側各有7間廊屋,分別為掌酒司、典庫司,當中兩邊置有東西碑林。
穿過明倫堂,來到第四院,拾級而蹬即為“尊經(jīng)閣”。臺高3.65米,閣為重檐歇山頂,周有四廊,明楹十八,補間輔以華拱,琉璃雕花脊,鴟吻而尾卷,結構恢宏,頗具氣勢。繞臺而望,古城風貌一覽無余,盡收眼底。
韓城文廟還是韓城市博物館的所在地,館內(nèi)陳列了歷代珍奇,無有斷代。展館面積2000余平方米,共分文物精品、古代工藝、歷代名人、石雕、石刻和臨時性5個展室。其中珍貴文物500余件,官藏文物多達萬余件,位居陜西省縣級博物館之首。
韓城文廟中柏樹繁多,總計33棵,葉茂枝繁,馨香四溢。二進院中有一株一千五百年的古柏,此柏歷經(jīng)千百年,依舊孤絕而挺拔,生機盎然。
這棵千年古樹因宛如五指的古柏枝干上惟妙惟肖、自然天成的動物造型以及其寓意“五子登科”的深意,在年節(jié)假日民眾會來燒香祈福。除在樹干上綁祈福帶外,游客還爭相觸摸,祭拜祈福,以求汲取其靈氣,祈求好運。
在文廟內(nèi),除韓城本地人外,還有來自周邊的游客前來祭拜祈福,他們大多攜家?guī)Э?,帶著孩子前來祈求學業(yè)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