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花絲是成都的特色傳統(tǒng)金銀工藝品,這項金屬工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明清時就已經達到過極高的藝術水平,與蜀繡、竹編、漆器一起更號稱成都的“四大名旦”??芍谱骰ńz首飾、擺件。傳世文物有清末民初花絲琺瑯鳳鳥嵌寶紅瑪瑙耳環(huán)、銀花絲編織松鶴紋蓋罐。
成都銀花絲最著名的工藝特點是采用“平填”技術,無胎成形,反映出藝人高超而精湛的技藝。藝人們根據設計圖稿,采用不同粗細的純銀絲,先制作出圖形邊框,再用不同的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
這種獨特的技藝令人想起了刺繡及其他手工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工夫。再加上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等綜合技術的運用,一件精美的銀花絲產品便在藝人手下誕生了。即使是立體造型的制品、大型復雜的制品、方圓不規(guī)則的產品,也一律采用無胎成形法,彰顯出這一民間工藝的技術和藝術含量。以高純度白銀為原材料,造型別致,玲瓏剔透,具有濃郁的漢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地方風格。
成都銀花絲技藝中,還有一道關鍵的工序,那就是白銀防變色工藝處理,這就使銀花絲產品能在較長時間保持柔和的光澤,不褪色,從而為產品帶來衡定的美感。
成都的花絲鑲嵌以銀花絲工藝為主,銀絲通常由細銀條拉制成,細而勻稱,也有打制的,多異形。單絲多用作邊緣線,復絲則用兩根以上的銀絲搓成麻花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都創(chuàng)制出無胎成形的平填銀花絲制品,品種有盤、盒、瓶、樽、戒指等400余種。
銀花絲工序繁多,銀絲最細的僅有人頭發(fā)的一半,粗的也僅幾毫米。把白銀抽成不同粗細的銀絲后,按照已制作出的圖形邊框,用掐絲、填絲、織編和累絲四大技法對中間的圖紋進行填充和編織,這種獨特的技藝全憑藝人的藝術感悟和熟練的手上功夫。舊時花絲工藝講“三年零一截”,意思是至少三年才能出徒,至于那“一截”多久,則由師父說了算。由于“銀花絲”工藝復雜、工序繁多,不能由一人獨自完成,很多匠工即使學會了制作,也無法獨立門戶,這也是銀花絲學徒大量流失的原因之一。
成都金銀器的制作源于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至漢代便出現(xiàn)了金銀花絲制品。至漢代,成都的金銀器工藝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詣。
西漢政府在成都、廣漢兩郡設立工官監(jiān)造金銀器等,規(guī)模已較宏大。它除宮廷享用外,并賜封疆大史,有功之臣。
在長沙馬王堆、湖北江陵鳳凰山及貴州清鎮(zhèn)等漢墓中,乃至朝鮮平壤、蒙古諾音烏拉古墓中都曾發(fā)現(xiàn)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戮印的金銀器。
到宋代,成都的金銀器制作已十分精美,出現(xiàn)了絲、片結合的產品。
1969年在四川德陽孝泉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銀器,有蓮花杯、菊花杯、鏤空盒、瓜形壺等,造型多樣,結構巧妙,做工精美。
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銀花絲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平填”花絲技藝。明清時期,成都的金銀花絲大量使用"堆絲、填絲、壘絲、炭絲、鏨刻"等工藝,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民國南京國民政府內遷,成都云集了一大批文化名流、達官商貴。金號、銀樓大量涌現(xiàn),華興街、東大街、打金街、署襪街、鼓樓街一帶均采用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生產大量銀花絲產品。今南起文武路,北止楞伽庵街、通順橋街交會處接白云寺街一段,其時銀器、銀絲手工作坊多匯聚于此,遂得名銀絲街,至今尚在。但在抗戰(zhàn)后,這一市場逐漸蕭條冷落,成都的金銀器制作陷入低迷的歷史低谷。
由于戰(zhàn)亂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僅有老慶和、五鳳、老鳳祥、天成亨、天寶等少數(shù)金號、銀樓勉強維持生產。品種也只有戒指。
1951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川西分行將成都部分金銀器制作藝人組建成立了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1959年,國營成都金銀飾品店與民族用品生產合作社合并成立國營成都銀絲工藝制品廠,后來成立成都金銀制品廠,2000年改制組建成都金銀制品有限責任公司。
80年代初期,成都金銀飾品行業(yè)的成都金銀制品廠、成都市金屬工藝品廠兩個廠家,先后被列為涉外旅游參觀購物定點單位。廣州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對成都市銀絲工藝品實行包銷,產品經蘇聯(lián)轉銷歐美。
1994年,成都金銀制品廠被確定為生產花絲鑲嵌的“全國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yè)”。
2008年6月7日,銀花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現(xiàn)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相比蜀繡蜀錦,銀花絲只有1700多年歷史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卻不太為老百姓熟悉,因為它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全出口,雖然市場開放了,但是因為它的價格相比之下較為昂貴,老百姓的消費觀念又比較現(xiàn)實,因此它還不太被老百姓熟悉。又因為銀花絲技藝制作工藝復雜,耗工時間長,會制作銀花絲技藝的人很少,因此這項技藝也面臨了失傳。
2009年,國家文化部指定道安成為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道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傳承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從事銀花絲設計﹑創(chuàng)作30余年。
1999年創(chuàng)新出銀絲畫,并于2001年榮獲國家專利。2003年創(chuàng)辦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現(xiàn)命名為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其代表作品有<<三英戰(zhàn)呂布>>浮雕掛屏、<<杜甫草堂>>、<<三星堆雄雞>>立體擺件等,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并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與贊揚。
此外還有省級傳承人劉濤。項目保護責任單位以及傳習所包括成都金銀制品有限責任公司、成都道安藝術品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