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面塑就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料和防腐劑,捏制成各種小型人物或動物形狀,用于供祀或禮品。其中糯米粉,有較強的粘力和韌性,面粉有柔彈性與融合性,彩料主要是色澤艷麗。制作工具有拌粉桶、揉粉板、盛彩盤、剪子、固定面人或作配料用的小木棒或竹棒等。制作時要掌握的特點為“一印、二捏、三鑲、四滾”,制作人物則講究“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等。
紹興歷史悠久,山河秀美,土地肥沃,特別適宜小麥、水稻等農(nóng)作物的生長,這便為面塑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加彩后,面塑藝人用手指和剪刀、小篦子、塑型刀等通過壓、按、點等手法塑造出各種小型動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生動的工藝品。紹興面塑的核心技術是發(fā)面,其制作步驟分別為“配料、和面、蒸面、上色”,缺一不可。捏制而成的面塑形象做工精細,結構嚴謹,形象唯妙唯肖,藝術效果堪稱一絕。
慈溪面塑主要是象征著吉祥、溫飽、和美的一種祭祀供品、慶典用品和送給別人的禮品,同時也可以是一種供人吃的食品。面塑幾乎全憑手工制作,其品種可達70余個,如“五代元寶”(又名五代榮),就是將面粉塑成五個元寶,層層相疊而成,寓意“五代見面(長壽)”、“五世其昌(富貴榮華)”等,作造房上梁、祝壽賀生用品或禮品;有些人因為信-,戒殺生,則需要“六牲”、“五牲”、“三牲”等面塑品,也就是將面粉塑成雞、鴨、鵝、羊、豬、魚等牲畜,以示不殺生靈,作謝年、拜菩薩和祈福等等的供祀用品。
東陽很早以前就有面塑,民間俗稱“面造佛”,東陽面塑經(jīng)歷了面食——供品——廟會“面造佛”——面塑藝術品的過程,現(xiàn)代東陽面塑細膩、靈動、婉約、寫實、立體,顛覆了傳統(tǒng)印象,每個細節(jié)均精微可感,而且擺脫了棒簽的限制,坐立臥走,姿勢各異,題材也從人物與動物,擴大為車船建筑、花鳥蟲魚,無所不及,通過切、揉、揪、挑等步驟,將面泥變成了可供觀賞的工藝品。
曾經(jīng)的面塑藝人走街串巷、挑擔賣藝,現(xiàn)如今,浙江面塑已發(fā)展為工藝面塑與宴會裝飾面塑兩大流派,工藝面塑做工精美,常作為旅游產(chǎn)品;而宴會裝飾面塑做工簡單,常起到裝飾美化菜肴的作用。浙江面塑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已在浙江工藝美術界占據(jù)了一定的地位,這些彩色的面人兒也散發(fā)著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