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梁平竹簾),重慶市梁平區(qū)傳統(tǒng)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之一。
梁平竹簾編織技藝流傳于重慶市梁平區(qū)一帶,相傳它起源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梁平竹簾品種繁多,按制作工藝可分為素心、堂心兩個主要類別。素心竹簾編成后只上一道清油,不再有其他底色。堂心竹簾則在素心竹簾的繪畫部位再加一道白色底子,其色系以桐油和立得粉調制而成。由其用途著眼,梁平竹簾有條屏、通景屏、羅漢屏、中堂、推心、橫推、斗方、屏風、對聯(lián)、獎狀、信插、繡簾、門簾、燈罩等多個品種,近年來又有工匠利用竹編技藝制作出挎包、扇子、拖鞋等日常生活用品。按表現(xiàn)形式分,梁平竹簾又可分為繪簾、繡簾、織絨三大類。
2008年6月7日,竹編(梁平竹簾)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項目編號Ⅶ-51。
表現(xiàn)形式
梁平竹簾有素竹簾和竹簾畫,主要采用畫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竹簾畫是指在素竹簾上作畫,也稱為繪簾,一般梁平繪簾分為素心和堂心兩種藝術形式。素心的特點主要是色彩純、無雜色。從事梁平竹簾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的傳承人及藝人,在其創(chuàng)作圖案方面主要是以借鑒為主,表現(xiàn)形式過于傳統(tǒng),主要采用丙烯顏料在竹簾上繪畫,有的采用在竹編的簾子上揮毫潑墨,有的用寫實方法進行繪制。
工藝特征
梁平竹簾制作精巧,編織工藝系由平式織布機生產(chǎn)技術改進而來,織布用的梭子被改成一個直徑四厘米左右的織槍,里面放置竹絲,來回編織,竹簾制作效率由此得到較大提高。
梁平竹簾工藝復雜、制作精細,其流程主要分為竹絲制作、備(蠶)絲、竹簾制作三個部分。
1.竹絲制作
(1)選竹:挑選一年生的色澤泛青的慈竹。竹材隨生長時間的增加,色澤漸黃,質地柔韌性漸差,因此一年生慈竹是生產(chǎn)竹絲的上選。選竹時還需避免竹竿上的“干花”(竹子之間相互碰撞形成的干傷)和查看竹節(jié)是否細長,這與竹材生長的土質是否肥沃有關。生長土質肥沃的無干花和竹節(jié)細長的慈竹才能充分滿足竹絲制作要求。
(2)砍竹:順“竹頭”(由根部起)第一竹節(jié)處下刀,砍伐后,需小心順著竹與竹之間的縫隙拖出竹叢,避免對原料竹造成損傷。如需長途運輸,則需稻草、竹葉等相互隔離,避免竹竿相互摩擦,損傷表皮。
(3)剃竹:沿著竹枝長勢,向上剔除竹竿上的其他枝丫,使竹竿光華、筆直。
(4)鋸竹:避開竹節(jié)約0.5cm處將竹竿鋸成竹筒(這樣才能鋸出真實厚度,起篾分層才會準確),去掉竹節(jié),并按照其長短分類為不同規(guī)格。
(5)派篾:將直徑不同的竹筒分為不同寬度的竹片,竹片寬窄需視竹簡直徑而定,竹片外圓需基本平整,竹商直徑大則竹篾寬,反之較窄。派篾進刀時,刀口均需對準竹簡圓心,便于起篾。
(6)起篾:用篾刀將竹片起層,分為厚約0.5mm的薄片,將最外層的青皮刮掉,將最里面的黃篾也去掉,只留“頭層青”(次外層)備用。
(7)刮篾:
a.將起篾后的竹片兩頭分別刮二到三刀,使竹片兩頭變薄。
b.如需制作幅面更寬的竹簾,則需連接竹篾,其方法為:將竹篾兩頭刮薄涂上乳白膠,粘連之后,用子打磨。
(8)沖篾:又叫破絲,將竹片的—頭在沖簽刀上破絲,分成直徑約為0.3mm的細絲,長約為2cm-3cm,尾部相連。
(9)揉篾(圖17):將篾刀刀柄靠膝關節(jié)處,刀身靠沖篾刀刀座。然后將沖好的竹篾,摁在篾刀上進行揉搓,通過此法使裂口加長,直至整個篾片被分成無數(shù)根直徑約為0.3mm的細竹絲。
(10)糟光:槽光又分為抽絲和槽絲。
a.抽絲(如果制作糟絲竹簾,此法省略):將搓揉后的竹絲用平口鉗拖拽,依次由大到小地從抽絲板的小孔中抽過,通常抽3至5次,經(jīng)過此道工序的竹絲直徑約為0.15mm,更加均勻、光滑、細致。
b.槽絲(如果制作抽絲竹簾,此法省略):先將竹絲放在石上如洗衣狀搓揉,再將竹絲握在雙手中搓揉,使竹絲變得更加光華、柔頓。經(jīng)過此道工序的竹絲直徑約為0.22mm。
(11)晾絲:將備好竹絲的水分晾干。如遇陰天,需要兩到三天;若為晴天,太陽下兩小時即可。晾干水分,減少其伸縮性,可防止霉變生蟲。
(12)選絲:將晾干的竹絲通過人工篩選,選取粗細均勻、光華、長度均符合標準的竹絲,進行織簾。
(13)倒絲成筒:將篩選好的竹絲,整齊排裝在織簾機送絲竹簡里,預備織簾。
通過以上13道工序,竹絲加工就算完成。但制作竹絲只是竹簾制作工藝的第一步,完整的梁平竹簾工藝流程還包括備(蠶)絲和竹簾織造。
2.備(蠶)絲
(1)倒絲:使用紡車將蠶絲纏繞到梭鏈上,以防纏繞,方便牽絲。
(2)牽絲:根據(jù)要求的寬度,一般是兩邊的密集,中間的疏松,距離一定。將蠶絲牽引到釘耙形的牽絲架上,架上釘有密集的鋼釘,以固定梭錠。牽絲的目的是為了梳理竹簾經(jīng)線的數(shù)量,使之間隔相等。牽絲長度以一次織簾的總長度來確定,一般為10米左右。
(3)提綜:此過程需由兩個步驟完成:
a.制綜:選取與簾寬等長的長條形木塊,裱糊白紙,并纏繞白色棉線,不能太緊,棉線間須留有與牽絲數(shù)量相對應的等寬距離,同理纏繞第二根,每纏繞一圈都與第一根木條上的棉線圈里雙對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纏好之后,將綜提起,從側面看,兩圈棉線形成X形。這樣的綜,一共需要制作三套。
b.穿綜:將作為經(jīng)線的蠶絲分單雙數(shù),分別穿入前后兩個綜,織簾的時候,綜每上提和下降一次,蠶絲則交叉一次,將竹絲纏繞,起到固定緯線(竹絲)的作用。
(4)插扣:將穿綜后的蠶絲按照一定的距離分別插入紡織機上的扣,其作用有二:
a.梳理蠶絲,固定蠶絲之間的距離,以防發(fā)生纏繞;
b.織簾時,每織入一根竹絲,均需使用這一部件使竹絲緊密,使織出來的竹簾更加結實平整。
(5)梳羊角:將牽出的蠶絲理順后纏繞到羊角中間的橫柱上,工藝過程細致、工整,主要是將作為經(jīng)線的蠶絲理順,故稱“梳羊角”。
3.竹簾制作
(1)織簾:使用傳統(tǒng)手工織布機,以蠶絲為經(jīng)線,竹絲為緯線進行織造。竹簾織成后還需經(jīng)過后期加工工序,才能最后成型為日常所用。
(2)上油:竹簾織出后一般會刷上一層桐油,這一工序在竹簾制作過程中俗稱上油,主要為防腐、防蟲、易于定型,易于書畫,上油與否與生熟宣紙的效果大致相同。
(3)掛簾平整成型:將竹簾成W字形懸掛于高處,下面用圓形木樁(或者重物)放于懸掛竹簾波谷處,起到牽扯作用。這一工序主要防止竹簾起翹、變形,使竹簾更加平整。
(4)修邊:沿竹簾最外沿經(jīng)線約0.5mm處,剪去多余竹絲進行外邊修整。梁平竹簾充分利用土布紡織原理對細如發(fā)絲的竹絲進行織造,織出來的竹簾質地細密、透氣性良好、天然環(huán)保,可使用范圍廣泛,有良好的開發(fā)前景。
梁平竹簾起源于宋代。據(jù)《梁山縣志》(梁山即前四川省梁平縣,現(xiàn)重慶市梁平區(qū),后同)記載:“竹,栩毛之屬,必他處所無及,征諸宋史,則嘗貢錦”。據(jù)史料記載,梁平竹簾工藝制作歷史悠久,當屬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梁平竹簾的產(chǎn)生和造紙技術有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據(jù)資料記載,手工造紙的“舀紙簾”(又稱紙簾),就是梁平竹簾的趨形,要把竹子漿舀成紙張,必須用“舀紙簾”才行。相傳當時梁平百里有個會制“舀紙簾”的工匠名叫燕洪順,他用手工破竹取絲,編織成“舀紙簾”,編織的舀紙簾,竹絲細密,編織精致,工藝非凡。知縣把他招進縣府,讓他用竹絲編織轎簾、椅簾、窗簾、門簾、帳簾,知縣把這些精美的竹簾工藝品敬獻給皇帝,驚動朝廷上下,梁平竹簾便由此成了貢品。這也是梁平較早的實用工藝素竹簾。
在宋、元時期,梁山竹簾先是做轎簾、椅簾、窗簾、門簾、帳簾等使用。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的民間工匠藝人的不斷努力發(fā)展,在實用的基礎上,使竹簾制作工藝不斷完善,用途不斷擴大。
明代以后,在上述實用的竹簾制作工藝基礎上,又開了題字作畫的首例,用國畫的繪制方法,在轎簾、窗簾、門簾、帳簾上作畫。這樣,經(jīng)過稍加點綴,清凈平素的工藝竹簾就光彩倍增。
入清后,嘉慶十三年(1808年)編的《梁山縣志》寫道:“竹簾以破竹為細絲,織轎簾、燈簾、堂簾,各色具備,較為精巧。”清代詩人少京兆在詩中贊美竹簾,“細如發(fā)密入絲,淡春光傍綺帷。噴霧漫著霧濕,織云宛睹碧。窺拂日晴窗影,倚閣香湘如水姿。為有香山飛瀑布,傳來妙手見心思?!痹娙税蚜浩街窈熋鑼懙眯蜗笫稚鷦樱鼥V美的視覺形象,激發(fā)出對竹簾妙手心思的向往和感嘆。
但是,梁平竹簾真正臻于精美的是在清末民初。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梁山知縣方和齋創(chuàng)辦“遷所”,任命當時的民間藝人方炳南為負責人。方先生擅長花鳥和蔬果,他在輕薄纖細、柔韌如紙的竹簾上運用工筆或寫意技巧畫出了如飛欲動的花鳥和草蟲,并在竹簾上方加上桿,下方安上軸,張掛起來宛然如一幅裝裱好了的古代卷軸畫。他的這一藝術創(chuàng)舉給中國工藝美術中增添了“竹簾畫”這一新品種,在送展成都青羊宮博覽會時,一舉奪冠。梁平竹簾的銷售量也因此大增,影響日盛。
民國時期,梁平竹簾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民國十四年(1925年),梁山實業(yè)所所長唐安章和技師李光云,借用織布的原理編織竹簾,使竹簾工藝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產(chǎn)量提高,產(chǎn)值大增。民國十九年(1930年),竹簾制作負責人曹有光采用在簾面上涂上牛膠的方法,避免了竹簾久掛后竹絲下坐、簾面斷裂的缺點。同時,他還改進了送竹絲的方法,使工效再次得以提高。這段時期,竹簾藝人們在畫簾的基礎上,把刺繡這一民間工藝移植到竹簾上,使梁平竹簾的品種不斷增加,有中堂、條屏、斗方、橫推、通景屏和對聯(lián)等十多個品種。
抗戰(zhàn)期間,美蘇盟國均有駐梁山軍用機場的空勤人員,他們對竹簾工藝品大感驚喜,紛紛帶回國饋贈親友,使梁平竹簾遠渡重洋,并在異國他鄉(xiāng)倍受喜歡。同時,竹簾工藝品還引起了一些外國商人的銷售興趣,他們請人來拍制梁平竹簾工藝的無聲電影,帶回他們國家放映宣傳,使梁平竹簾名聲大振,年銷售量多達到十多萬尺,織簾工人達50多人,大大小小的竹簾編制作坊在縣內星羅棋布,一時盛況空前。后來,由于時事變遷,到1949年臨近解放時,百業(yè)凋零,全縣織簾藝人僅存7人,竹簾畫的年產(chǎn)量只有300多尺,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