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漆籃是福建省永春縣的傳統(tǒng)名牌特色產(chǎn)品。明正德年間(1506—1522),永春縣仙夾鎮(zhèn)龍水村的油漆匠,把傳統(tǒng)產(chǎn)品竹提籃和竹盤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涼干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制成漆籃,使之堅固耐用。以后逐漸改進,在漆籃的提柄、籃蓋、籃體上精心裝飾圖案,雕花繪畫,經(jīng)過30多道工序制作,成為名貴的漆籃。分扁籃、格籃和盛籃3大類,每類又分特級、甲級和光油等3個級別,大小規(guī)格100多種。不但具有高雅古樸、端莊大方、精巧玲瓏的藝術(shù)風格,而且耐酸、耐堿、耐用。2009年6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歷史沿革
大約在明朝,永春龍水村的手工匠就開始用竹子編制籃、盤、籮、籠等日用器具。他們對籃子的制作十分講究:要把竹子劈成薄如紗、細如絲的竹篾,編成籃后,抹上桐油灰,裱上布,上生漆,并在竹籃上精心繪飾各種金色圖案。這種漆籃,很快在閩南地區(qū)流行起來。
“竹籃打水水不空”,說的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漆籃,獨特的加工工藝使它能盛水不漏,其制作技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工藝流程
制作漆籃的技藝,如果細分的話,有30多道。而按大步驟來說,可以分竹編、灰工、漆畫堆雕三步。因為工序繁瑣細致,大部分村民只能掌握其中一項步驟。漆籃技藝傳承人郭金鏢帶領(lǐng)記者,走訪了參與漆籃制作的幾戶村民。
竹編
漆籃的原材料是當?shù)厥a(chǎn)的毛竹。在64歲的村民郭清柏手里,竹子被鋒利的篾刀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不斷分下去,直至成為粗細不一的篾片。篾片厚度根據(jù)漆籃的要求,最細的堪比頭發(fā)絲。篾片為經(jīng),篾絲為緯,在巧手編制下成了籃?;@有大有小,有扁籃、格籃、盛籃,還有盒、盤。
這些編好的竹籃,相比于漆籃成品,就叫“籃胚”。
灰工
人們常說“竹籃打水一場空”,可這漆籃卻因為第二步“灰工”,變得堅固輕巧、盛水不漏。
“灰工”,可以理解為抹灰。今年74歲,有著56年“灰工”經(jīng)驗的郭云永老人說,先挖來田里的土,晾曬后研細,過篩,留下細如面粉的土粉。細土粉加入桐油攪拌,成了“油灰”。“灰工”的程序非常繁多,先用石灰水煮籃胚,整理籃型,把篾頭割掉,然后在籃身上抹灰。按圖案剪出布樣,裱布,裱紙?;@底和籃身還要上細灰,再修削、磨灰,上清油、黑油。前前后后,有大大小小20多道工序。
漆畫堆雕
漆畫堆雕是漆籃的“畫龍點睛”之筆。漆工的工序大致是這樣的:生漆加工,籃身刷磨,洗籃,上漆,放在水里水磨,再上漆,上金箔,安金線,描朱紅,安金朵。經(jīng)過漆畫堆雕,“灰頭土臉”的漆籃,變得華麗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