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庫縣和日鄉(xiāng)、寧秀鄉(xiāng)、王家鄉(xiāng)和巴灘牧場位于澤庫縣西部地區(qū),東鄰澤庫縣澤曲鎮(zhèn),南接河南縣優(yōu)干寧鄉(xiāng),西與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相望,北與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00°34′-102°08′′,北緯34°45′-35°32之間。澤庫縣和日鄉(xiāng)、寧秀鄉(xiāng)、王家鄉(xiāng)、巴灘牧場4個鄉(xiāng)鎮(zhèn)(牧場)轄33個行政村。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68公里,總面積2267.19平方公里。我縣黑青稞種植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產(chǎn)量約2.4萬噸。
澤庫黑青稞祼粒呈黑褐色,橢圓形、顆粒飽滿、均勻;是加工成“糌粑”的主料,可釀制“青稞酒”等飲料,亦是加工釀皮等各種特色食品的主要原料。幼苗直立,葉色綠,葉耳白色葉姿平展。株型半松散,莖桿黃色,彈性中等蠟粉少。穗全抽出,閉穎授粉,穗脖彎垂。穗紡錘形,紫穗,穎淺紫色至紫色,芒黃色至紅色,粒菱形。平均穗長4.8cm,粒數(shù)28.7粒,千粒重35g,最重可達46g,屬青稞的大粒性品種。耐寒、耐旱、耐濕、耐鹽堿性中,抗倒伏。
澤庫縣西部屬青南牧業(yè)區(qū)地帶,地勢開闊平坦,由侏羅紀砂巖、頁巖,第三紀砂礫巖、粘土層及第四紀沉積物或成因不明的黃土層組成,屬高海拔小起伏高原丘陵地貌類。局部間有青藏高原特有的地貌類型---沮洳灘地,藏語成稱“納塘”,如同沼澤,但“納塘”除低洼地帶外,在山間、濕地、平坦都有分布。按地貌特點,可劃分為高山帶、亞高山帶、灘地、河谷階地和低山丘陵五個地段。較大的灘地有巴灘、活多亥灘、夏馬日灘、狄過采瑪灘和龍干灘。
境內共有大小河流10余條,分屬澤曲河、寧秀曲河、尕群河直干木河、次哈吾河、只合色兒河等。每年5—8月份為豐水期,11月底結冰,翌年3月末解凍,冰厚達2.4—2.6米。地下水潛水徑流量為0.4124億立方米。水源均系低礦化度碳酸鹽型水。
澤庫縣西部地區(qū)海拔較高,平均海拔3812.5米,最低海拔3200米,最高海拔4425米。澤庫西部地區(qū)氣候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響,冷季漫長而干冷,暖季短促而溫涼,氣溫日差大,降水集中,日照豐富,日射強烈,多大風天氣,無絕對無霜期。全年日平均氣溫小于0℃的日數(shù)在164—207天,年平均氣溫-2.4℃—-14.8℃,氣溫年較差23.2—23.5℃。全年平均氣溫日-2.4℃(極端最高溫度22.6℃,極端最低溫度-34.4℃)。無霜期僅5—24天。年降水量437.2—511.9毫米,5—9月份的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4%--86%。年平均風速為4.1米/秒,大風日數(shù)平均44天,最多年份可達98天。
澤庫黑青稞含淀粉量g/100g≥69.6,蛋白質g/100g≥9.92,鈣mg/100g≥63.7,鎂mg/100g≥132,鐵mg/100g≥4.61,鋅mg/100g≥2.83。鐵、鋅等礦物質營養(yǎng)豐富,品種較多,具有理想的種子外觀要求及優(yōu)良的貯存性,是生產(chǎn)黑青稞制品的理想原料。
選用近幾年來在當?shù)乇憩F(xiàn)突出、高產(chǎn)抗倒、抗逆性強、畝產(chǎn)高且具有增產(chǎn)潛力的昆侖系列黑青稞品種。
1、精選種子:播前要進行種子清選,質量要達到種子分級標準二級以上。用人工簸、篩等方式進行精選,種子純度達到95%以上、凈度達到99%,發(fā)芽率達到90%、發(fā)芽勢達到95%。
2、播前曬種:播前曬種1-2天,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蟲卵,改善種子通透性,打破種子休眠期,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方法:播前選擇晴天將種子攤成5-10cm厚度,在日光下曬2-3天,曬時勤攪動,夜間蓋上篷布。
1、產(chǎn)地選擇:澤庫黑青稞產(chǎn)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tài)條件良好,無工業(yè)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的地區(qū),遠離城區(qū)、工礦區(qū)、交通主干線、工業(yè)污染區(qū)、生活垃圾場等。同時,應具有可持續(xù)的生產(chǎn)能力。土壤疏松,肥力好,要求土層深厚,保水力強的肥沃土壤。土壤耕層深厚、土壤結構適宜、理化性狀良好、土壤肥力較高的地塊。
2、合理選茬:重茬造成土壤養(yǎng)分缺乏,并加重了病、蟲、草的危害和蔓延。導致產(chǎn)量無法提高,造成減產(chǎn)。因此,必須進行合理輪作。要求每年輪作,也不能與燕麥等麥類作物輪作,選擇前作馬鈴薯、芫根、油菜茬為宜。
3、消滅鼢鼠:早春土壤解凍,鼢鼠進入活動高峰期,也是一年當中消滅鼢鼠的最佳時期,采用弓箭或捕鼠夾對青稞及周圍地塊地鼢鼠進行一次全面的撲殺。
4、高標準精細整地:精細整地的標準是“深、凈、細、實、平”。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早耕翻滅茬,大力推行機耕深耕,耕深20-25cm,特別是秸稈還田的地塊,一定要深耕掩埋。做到耙耱平整,冬季碾地保墑一遍,通過鎮(zhèn)壓,可抑制土壤水分蒸發(fā)。播前深耕20cm左右,消除明暗坷垃,拾凈根茬和石塊,上虛下實,平整作畦,為小麥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結合耕翻施足有機肥。板茬地待土壤解凍大于15cm及時春深翻一遍,耕深18cm左右,結合深翻施有機肥,耕翻精翻,翻虛翻透,并及時重耱地保墑一遍,打碎土坷垃,做到地表土壤細碎,平整無犁溝、塄坎。
5、科學平衡施肥:原則是:重施有機肥,秸稈實行全部還田。根據(jù)黑青稞生育期短、發(fā)育快、分蘗率強,早期對養(yǎng)分反映敏感等特點,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非常重要。充足的基肥是促進青稞前期早發(fā),中期穩(wěn)長,后期不早衰的重要措施。要求基肥要足,追肥要早,主要目的是增粒重,促早熟?;室杂袡C肥為主,每畝施有機肥500公斤左右。播前按優(yōu)化施肥要求,盡量做到播種前施肥,無條件的要做到肥料深施、早施,盡量避免與種子混施,造成傷苗。
1、適期播種: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通過1-3℃,10cm地溫上升到1.5-6℃時,且確保足墑(即土壤手握成團、落地即散)時進行播種,適宜播種期為4月25日-5月15日前播完。澤庫黑青稞適宜播種期地表剛解凍,頂凌播種種子深淺一致,土壤返潮水分較多,利于種子生根發(fā)芽,苗期時間越長,低溫蹲苗春化過程完成的越好,有效分蘗增加,幼穗分化愈充分,數(shù)量就愈多,有利形成高產(chǎn)。
2、播種方法:采用撒播或條播,行距18-20cm,種子覆土3-5cm。播種前要耕地翻肥,深度不超過20cm,有機肥揚撒,耕后耱平。
3、播種量:要求合理密植,機械條播17-19 kg/667m2,撒播20-22 kg/667m2。
1、查苗補苗和間苗從出苗到撥節(jié)幼苗要葉色嫩綠,出苗整齊、生長健壯、葉寬肥厚、無泛黃現(xiàn)象,當幼苗長至3-4葉片時結合松土早除草,破除板結,提高地溫,促苗早發(fā)。每畝苗數(shù)在28—30萬株為佳。
2、苗期防除雜草除草采取人工除草。
3、根外追肥幼苗發(fā)黃瘦每畝可用有機肥200公斤左右進行追肥。
1、由于澤庫地區(qū)海拔高,氣溫低,基本無病蟲害發(fā)生,黑青稞主要病害為蚜蟲病。
2、防治原則: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采用農(nóng)業(yè)防治、物理防治措施。
3、農(nóng)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和無病種子,及時清除田邊和田中雜草及感病植株;重施基肥、苗肥;及時摘除黃枝、病枝、老枝。
4、物理防治:根據(jù)害蟲生物學特征,可利用黃板等方法誘殺蚜蟲。
1、長勢要求:桿黃、穗黃、葉黃、籽粒堅硬。
2、收獲期:
(1)選留種用種量大時,選擇長勢好,純度高的地塊作為種子田,種子田選定好后,在收獲前1-3天進行一次去雜去劣,單收、單打、單藏。用種量少,可以選擇長勢好,品種特性明顯的單穗進行穗選,選擇的穗頭要及時風干,單打單藏,作為來年種子。
(2)田間管護收獲期黑青稞臨近停止生長,莖桿變干變脆、穗頭及易掉落,期間要防止牲畜踐踏啃食。
(3)收獲在蠟熟期籽粒含水量30%左右時采用人工或機械收割。人工收割,打捆風干,風干后及時單獨脫粒,防止與其它青稞等混雜,影響純度和品質。采用機械收割應適當延遲10-15天。脫粒后及時晾曬,嚴禁在馬路上特別是柏油馬路上晾曬,以免造成污染及顆粒斷碎。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時裝入袋中入庫,以利于種子安全儲藏。要求入庫黑青稞新鮮、色澤鮮艷、無雜粒、無破損、無泥土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