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市張北縣所轄張北鎮(zhèn)、公會鎮(zhèn)、大囫圇鎮(zhèn)、小二臺鎮(zhèn)、二臺鎮(zhèn)、油簍鎮(zhèn)、大河鎮(zhèn)、饅頭營鄉(xiāng)、臺路溝鄉(xiāng)、二泉井鄉(xiāng)、海流圖鄉(xiāng)、兩面井鄉(xiāng)、單晶河鄉(xiāng)、郝家營鄉(xiāng)、白廟灘鄉(xiāng)、戰(zhàn)海鄉(xiāng)、三號鄉(xiāng)、大西灣鄉(xiāng)共計18個鄉(xiāng)(鎮(zhèn))366個行政村。
地理坐標為東經114°10′46″~115°27′39″,北緯40°57′17″~41°34′52″。
張北莜麥籽粒飽滿、大小均勻,富有光澤;籽粒多為紡錘形,有腹溝,表面有茸毛;籽粒長8毫米左右,千粒重25克左右;面粉粉質細膩,麥香濃郁。
張北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蒙古高原南緣的壩上,平均海拔1400~1600米,屬高寒半干旱地區(qū)。縣域內主要土壤為砂質栗鈣土和草甸栗鈣土,具有通透氣好,易吸熱等特征,利于張北莜麥灌漿,顆粒飽滿。
張北縣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500~3050小時,5~9月份總日照時數1276小時,每天日照時數平均8小時以上,總輻射為5944.8兆焦耳/平方米,光合有效輻射為2896.8兆焦耳/平方米,滿足了莜麥對光照的需求;
該地域溫度適宜,5~9月份,月平均氣溫12.1~19.4℃;月均最高氣溫24.9℃,月均最低氣溫11.0℃,全年活動積溫2448℃,5℃以上積溫2413.5℃,5~9月份月均日較差為10.7~13.6℃,可滿足莜麥各個生育期對溫度的需求,有利于莜麥蛋白質及淀粉的積累。
張北縣雨熱同季,年均降水量397.6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自然降水規(guī)律與莜麥需水規(guī)律相吻合,有利于莜麥生長發(fā)育。
張北莜麥中含:蛋白質≥17.0克/百克;脂肪≤6.0克/百克;淀粉≥50克/百克;能量≥1500千焦/百克;總膳食纖維≥6.5克/百克。
張北莜麥含8種氨基酸組成較平衡,賴氨酸含量還高于大米和小麥面粉;脂肪和熱能都很高,脂肪是大米的5.5倍,小麥面粉的3.7倍。
此外張北莜麥中維生素和磷、鐵等物質也比較豐富。
張北莜麥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壩莜1號、花早2號、冀張莜4號。
張北莜麥種植需選擇排灌條件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的地塊。實行三年輪作制,以豆科、馬鈴薯、亞麻等為前茬。
精細整地:前茬作物收獲后徹底清潔田園。秋后深翻,耕深20~25厘米。播前旋耕,做到上松下實。
曬種拌種:待播種子應提前晾曬,播前用多菌靈、拌種霜等藥劑拌種,防治莜麥堅黑穗病。通過晾曬、拌種來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并殺滅種子表面的病原菌。
適時播種: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期間,根據不同品種生育期,適時播種,畝播種量10千克左右。
水肥管理:在3~5葉期,適時中耕除草。旱地畝施種肥7.5千克磷酸二銨。水澆地在分蘗、拔節(jié)、孕穗期澆水,在分蘗、孕穗期隨水施肥,每次畝施尿素10千克。
病蟲害防治:張北莜麥病蟲害發(fā)生率低,主要通過選用抗病品種以及輪作倒茬等農藝措施即可控制。
8月底9月初適時收獲。
詳細記錄土壤耕作茬口、品種、播種時間、播種量、投入品使用、收獲時間、產量等。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農村部批準對“張北莜麥”實施中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莜麥在各地稱呼很多,如“油麥”、“稞燕麥”“玉麥,“蘇魯”等。《穆天子傳》稱“焚麥”,《黃帝內經》稱“迦師”,《廣志》稱“折草”,《稗海博志》稱“燕麥”,《史記》稱“斯”,《唐本草》稱“麥”等等,名稱之多,說明莜麥生產在中國歷史久遠。
據山西省志記載,最少有2500年的歷史;莜麥種植最早可能起源于華北的高寒地區(qū),后來逐漸成為北部高寒區(qū)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并從唐代始,從內蒙、新疆、西藏等處被引種到俄羅斯、智利、美國等國家。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朝頒布開墾蒙署令,流民遷入張北地區(qū),莜麥從此在壩上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