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面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zhèn)髯袅蠑嚢瓒?。皮為小麥精粉,?jīng)過面板面、餡包裝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盤(鐵制)中進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時間要恰到好處,經(jīng)幾次翻動即成。熟后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nèi)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濮陽縣的壯饃最好吃的是羊肉大蔥的,趁熱,油不算大,但由于是死面,多吃脹肚。
起源
相傳,壯饃的由來是明洪武年間,開州之地有一位父母雙亡,家道中落的書生寄宿在岳丈家中,備受岳丈嫌棄,其妻卻對書生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恰逢皇帝恩科,書生欲進京趕考,與岳丈商量。岳丈吝嗇,只許與死面烙餅帶于身側(cè)作為路上充饑之用。妻子不忍,偷偷于餅內(nèi)摻入肉餡,外皮于尋常烙餅無異。
后書生得中狀元,御街夸官之時,朱元璋詢問其有何愿望。狀元提說:“愿再嘗拙荊所做之烙餅足矣?!敝煸昂闷嫔頌闋钤裁瓷秸浜N冻圆坏?,為何單喜歡這粗糧烙餅?問之,狀元答:“此間滋味陛下一嘗便知。”于是朱元璋下旨快馬加鞭將狀元夫人接入京城,擇日獻上此餅。
狀元的巧夫人得知皇帝要吃她做的餅,怕做不好皇帝怪罪,則改良用小麥面,酵母半發(fā)面包裹肉餡,肉餡輔以大蔥、粉皮去膩,包好后用鏊子煎炸至外表焦黃、內(nèi)里爽滑脆彈。朱元璋食后龍顏大悅,問夫人此為何名,夫人膽小:”尚未取名,是油炸的饃(地區(qū)叫法)”朱元璋說:既尚未取名,又是狀元舉薦的美食,就叫狀元饃吧!“
自此狀元饃流傳開來,但人們覺得對狀元饃聽著拗口就叫狀饃,后因平民不識字,就演變成了強壯的壯。取其吃了可以強身健體等功效謂之”壯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