馕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外皮為金黃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fā)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馕大都呈圓形,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稱為馕中之王。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 馕,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精細的一種小馕,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馕,這是所有馕中厚的一種。馕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
新疆的馕在全國食品中來說,要算一個獨特的食品了。在天山南北,無論你走到哪里,都可以吃到香脆的馕,馕是新疆少數民族人的主食。
一般見到的只是馕的基本的一兩個品種,其實馕的品種很多,《突厥語大詞典》中提到了11種馕,1984年出版的《維吾爾族食譜》則詳盡地介紹了20種馕的制作方法。雖然馕的品種很多,但古今制馕的主要原料和基本方法是不變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小麥粉或玉米面粉)、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用發(fā)酵面或死面制作。 《突厥語大詞典》中的“巧萊克馕”現在稱“托喀西馕”,其大小如一般茶杯口,厚約1厘米,是加工精細的小圓馕。“告爾丹馕”厚,直徑10厘米多,中間有小窩,漢族人稱之為“窩窩馕”?!鞍蒜巍敝睆娇蛇_50厘米,成為馕中之王,這種馕每個要用1—2公斤面粉,中間薄而脆,邊沿厚而軟,中央戳以花紋。 “埃特買克”指熟得很好的油馕。這些馕一般都是用發(fā)酵面烤制的。還有一種油馕,是用死面揉入清油或羊油,搟薄后烤制而成,《突厥語大詞典》稱之為“琵斯凱其”,現代維吾爾人稱之為“喀克齊馕”和“比特爾馕”。另有一種加工更為精細的死面馕,該馕用一層面一層油擰在一起,搟薄后烤制,現代維吾爾人稱之為“喀特瑪馕”,《突厥語大詞典》稱之為“亞哈馕”。這種馕多用于節(jié)日喜慶時招待賓客。把肥羊肉切碎,加上油、鹽、洋蔥和一些佐料,然后包在發(fā)酵的面里,制成肉馕,現代維吾爾人稱“闊西馕”。《突厥語大詞典》里還介紹過現在一般市面不曾見到的“甜肉馕”,它是“把肉煮得爛熟后,摻酥油和糖,再煮得變稠,然后和面烤制食用?!痹阝蔚谋砻婺ㄒ粚颖撬?,烤熟后表面亮晶晶的,這種甜馕現代維吾爾人稱為“酉克曼馕”。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馕的品種很多。據考證,“馕”字源于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細亞各國。
馕坑呈圓形,以土燒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傳說當年唐僧取經穿越沙漠戈壁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幫助他走完充滿艱辛的旅途。通過這個美好的傳說。烤馕是吐魯番維吾爾族主要的面食品?!翱梢砸蝗諢o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馕。”足以證明馕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馕含水分少,久儲不壞,便于攜帶,適宜于新疆干燥的氣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細,用料講究,吃起來香酥可口,富有營養(yǎng),各族人民喜愛烤馕就不足為怪了。
據說馕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