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方式
燒鍋子一般選用亡好小麥面制作,若用秦王川砂地小麥面,則風(fēng)味更佳。做燒鍋子先用溫水把一塊發(fā)面浸泡成糊,倒進面里,然后加水攪和,把面揉和均勻,軟硬適度后,置于盆中,捂蓋嚴實,放置溫暖的炕頭或陽光下,使其發(fā)酵。待面發(fā)好,再摻和少量干面,兌人適量的蓬灰(或堿)水,揉勻,去其酸味。揉好后,切成大小適宜的面團,揉和成形,裝進燒鍋,在上面打菱形刀花,蓋上頂蓋,埋進燒旺的火堆內(nèi)。煨火堆的燃料多為騾馬糞,以羊糞最佳。20多分鐘起鍋,一個皮色黃亮,外脆里暄的燒鍋子便做成了。這是制作最簡易、最常吃的一種。若專為串親戚、探月子、看病人做的燒鍋子就更為講究,要在發(fā)面中兌和花椒和小茴香水,把發(fā)面搟薄,在上面涂抹清油,撒上苦豆或花椒葉末,卷成小口杯粗細的圓柱體,橫切成三寸許的小段,之后用六個面段豎立組連成一體,裝人燒鍋內(nèi)燒烤。這樣做出的燒鍋子,猶如重瓣蓮花,好看好吃,味道更為醇香濃郁。若看月子,娘家人和親戚們一定不會忘記在面里加兌紅花水,卷上紅花絲兒?!霸缕抛印背粤诉@香味十足的燒鍋子,不但可以補養(yǎng)身子,而且可以化瘀、活血、通經(jīng)。故而永登有“發(fā)白面、摘紅花,做個燒鍋子去姐姐家。姐姐家里干什么?姐姐生了外甥娃……”的童謠。
制作容器
加工燒鍋子的工具為高約5寸,直徑6寸許的上下兩合鑄鐵小鍋,上蓋頂部拱形,外有提紐,下底平展,合縫間有重沿“子扣”,疊蓋十分嚴實,灰土纖塵不能鉆人里面。舊時,一些農(nóng)家買不起鑄鐵燒鍋,聰明的農(nóng)婦,就用一片光滑的小石板做底,上面涂抹清油,放上面團,上面扣一個小砂鍋,同樣可以燒烤出味美可口的燒鍋子來,用石板沙鍋烤燒鍋子的時代早已過去,如今永登農(nóng)家除普遍使用鑄鐵鍋外,時下興用傳熱快、導(dǎo)熱均勻的鋁制燒鍋。鋁鍋用起來省燃料、省時間,更受農(nóng)民歡迎。
其他解釋
方言。嘰哩呱啦的斥罵聲。亦指愛嘰哩呱啦地斥責(zé)別人的人。 趙樹理 《三里灣·放假》:“叫他去說呀,管保說不到三句話,她媽就用一大堆‘燒鍋子’罵得他閉上嘴。” 趙樹理 《有沒有面》:“ 常有理 氣得把頭歪在一邊,指著 有翼 罵:‘你這小燒鍋子給我過過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