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燒餅是安徽合肥傳統(tǒng)名吃。起源于漢代,揚名于晚清已為合肥市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烤制的燒餅工具,原傳于漢代,上為天鍋,下為地灶。
“干蔥老姜陳豬油,牛頭鍋制反手爐,面到筋時還要揉,快貼快鏟不滴油。”這一順口溜形象地道出了下塘燒餅獨具的特色。烘烤燒餅用的是穹形吊爐,爐壁懸在炭火的上方,火勢能夠達(dá)到均勻。此外,和面、揉面、烘烤均有一整套工序的操作,才能使燒餅酥脆可口,還有冷卻后不變硬的特點,非常符合現(xiàn)代社會快餐速食需要。
下塘燒餅的制作方法:
材料:面粉、水、芝麻、酵面頭、土制烤爐、木炭。
做法:將面加入老面頭、水和好,放3個小時發(fā)酵,將酵面里放入適當(dāng)?shù)膲A面、柔和不酸。爐子生火,產(chǎn)生溫度,感覺烤手,將面做成餅狀,按上芝麻,反手貼入爐中,5分鐘既可(可加入咸菜、肉餡、蔥餡)。
特色:圓形、外酥、芝麻香、歷史悠久、做法獨特。
首先支好灶架,把大鐵鍋反扣在灶架上,鐵鍋外用干凈的泥土和白灰、麻刀頭(棉麻的下腳料)攪拌均勻,抹在天鍋的外邊,做保暖之用。灶中升起木炭火,把發(fā)好的面做成面劑,中間包上各種預(yù)備好的餡料,在案板上按圓,面上撒上芝麻,熟練地翻在手面上,貼在天鍋上。
燒餅要用文火慢慢烤制,火大了,外邊烤糊了,里邊還是生的。家鄉(xiāng)還有一句順口溜:吃燒餅、滿嘴香、一定要喝豬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