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瓜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2、關東糖
長條棍狀的關東糖,原為關東人十分喜愛的糖品。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實際上也是一種飴糖制品。由于最初從東北運來的糖品在北京的關東店銷售,因此就有了關東糖的名號。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谖段⑺?,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3、南糖
南糖,潮汕地區(qū)的特產小食,也是祭灶的常用灶糖。南糖使用的糖品為飴糖和砂糖,并摻有花生、芝麻、豆仁之類的干料。這里的"南"字并不代表方向,而是表示"澆注"的意思。即在炒好的干料上澆注糖漿制作而成。
4、福州灶糖灶餅
福州祭灶使用的灶糖灶餅,品種極為豐富。據稱,灶糖灶餅共有二十多種,包括糖類、餅類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食品。如花生糕為花生仁炒熟磨粉后摻入飴糖制成,麻芝為糯米與飴糖摻和后抖一層芝麻制成,豬油炒米為術米(一種紅色的糯米)經鮮豬油炸酥后放入糖漿中成型即成。
材料:黃米谷子、蜂蜜
做法:
1、把幾斤黃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溫保濕,遮光放好了,讓它發(fā)芽。
2、四五天后,谷子長出了半寸長的白芽;把發(fā)芽的谷子連水磨碎了,這些連汁帶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
3、把二十幾斤小黃米煮成飯,晾一會兒,等不太燙手后,放入上一步制作的“酶”,拌和均勻了放起來,經過一段類似“發(fā)酵”的時間,黃米飯里的淀粉便轉化為飴糖,也就是灶糖了。
4、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熱鍋里煎熬成半干漿糊狀,取出后,晾一會兒不燙手了,就把它搓成條狀。
5、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凍一夜,因為天氣嚴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來嘎嘣脆。
灶糖的主料是麥芽糖,麥芽糖的甜度只有蔗糖的30%,但是它的熱量并不低,與蔗糖基本上是相同的。麥芽糖在人體內經過消化后可以分解為葡萄糖。過量食用灶糖同樣會導致肥胖。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更是宜少吃為好。
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來年給家里一個更紅火的光景。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