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粽(馬來語:Ketupat)是一種東南亞傳統(tǒng)食物,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馬來族居多處歡慶伊斯蘭開齋節(jié)常見這種食物,并且當成開齋節(jié)主要象征之一。
馬來粽由于制法與形狀類似華人所扎的粽子,所以當地華人習慣上把它稱作“馬來粽”。
據了解,常見的馬來粽有兩種,一種是采用羽狀棕櫚葉包裹的,另一種是用椰葉扎成。
材料:棕櫚葉、糯米、椰漿等。
做法:
1、三角形的馬來粽通常由棕櫚葉包裹著,無需繩子綁扎,大大的棕櫚葉,除了包裹糯米,還可以編輯成粽子。
2、糯米在包粽子前已經過椰漿煮至半熟。
3、將葉子攤開,打成活結樣子的三角形粽囊,從空隙中塞入糯米,活結縮緊,使葉子堅牢包扎米粒。
4、為了免得在烹煮時脫落,末端須打上上個小結。
5、下鍋前,所有的粽子也分作三五只綁成一束,以便提攜和計算,不過從頭至尾無須任何繩子綁扎,而是用多出來的葉子包扎即可。
Ps:專用來配食“沙嗲”的四角形粽子,也叫“都拔”,只用白米制成。
包扎法是以椰子樹的嫩葉,用編織草席的方法織成一只只四方形而略扁的小粽囊,僅留著上端開口,從中塞入洗凈的米粒。編織多余葉子則用以綁扎成束。